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關注老年冠心病

發佈時間: 2024-02-06 16:37:0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曹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城鎮化和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心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也在迅速增加,全球每年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估計740萬人死於冠心病。冠心病已成為我國較大的衛生健康問題之一,也是老年人常見慢病。根據《2021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年我國65歲以上城市人群冠心病的死亡率為184.17/10萬,農村人群為216.31/10萬。

冠心病全稱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病。根據發病情況不同,冠心病可分為穩定性冠心病以及急性冠脈綜合徵。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徵又分為不穩定型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心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年輕人相比,衰老使得老年人容易發生血管內膜增厚、內皮功能障礙以及血栓形成,同時老年人群常合併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煙、久坐等,其冠狀動脈病變表現為多發鈣化及瀰漫性,病變較重,這些與不良預後息息相關。除了性別、年齡和家族史是不可控危險因素,其他易患因素都是可控的,所以無論冠心病的預防或治療都要控制好這些因素。

冠心病臨床症狀主要是心絞痛,但表現多樣。典型的心絞痛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位於胸骨中上段的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頸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續時間多在數分鐘到半小時內,可伴有出汗。需注意的是,很多時候患者心絞痛症狀並不典型,可能在休息時出現,可表現為胸悶氣促,部位也僅僅位於頸肩部、上肢、背部、臉頰部或上腹痛,有些病人誤認為是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容易誤診。老年冠心病發病表現常不典型,可能與勞累沒有直接聯繫。胸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但隨著年齡長,以全身乏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為主訴就診的比例也更高。有些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冠脈綜合症時,可能無胸痛而直接表現為心衰。

臨床上對冠心病的診斷分為無創檢查和有創檢查,其中無創檢查包括:心電圖、負荷心電圖、心肌酶學檢查、冠脈CTA、心肌核素檢查等。如仍不能確診或高度懷疑冠心病的,可進一步行有創檢查,即冠狀動脈造影,它是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直徑狹>50%,且有典型心絞痛症狀,可以診斷為冠心病。高齡會增加冠脈造影檢查的風險,但出現並發癥的概率仍然很小,因此可以安全地應用於老年患者。

冠心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有三種治療方式: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血管重建。

1、非藥物治療:危險因素的控制及生活方式的干預,包括戒煙限酒,低脂低鹽飲食,適當體育鍛鍊,控制體重等。

2、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預後:

抗凝治療:用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擴張冠狀動脈: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

血壓控制: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

血脂控制:膽固醇合成抑製劑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膽固醇吸收抑製劑依折麥布,及PCSK9抑製劑等;

溶栓治療:僅在急性心肌梗死時表現為ST段抬高時;

3、手術治療:包括心臟血管介入治療和心臟血管旁路移植。

冠脈介入治療,俗稱“支架植入”,是經橈動脈或股動脈進行冠脈造影,在X線下對病變狹窄部位行球囊擴張,並植入支架或應用藥物球囊,消除或減輕冠脈狹窄,使心肌恢復供血。

心臟血管旁路移植即俗稱的“心臟搭橋術”。通俗地講,就是從身體的其他部分取血管(一般選取乳內動脈、橈動脈、大隱靜脈等),一端搭在升主動脈起始端,一端搭在狹窄的遠端,建立旁路血管給心臟供血供氧。

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支架植入和心臟搭橋術在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再住院率等方面更有優勢。儘管年齡對於血運重建預後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虛弱、認知功能、安全性等等方面)的基礎上,仍然具有足夠的安全性。

此外,中醫藥已經成為老年冠心病治療的重要選擇,基於辨證論治的中藥湯劑符合個性化特點,但需要中醫專科醫師按照規範診療途徑處方用藥,不建議患者自行配置中草藥治療。

冠心病屬於慢性疾病,除了住院以及門診就診,患者需要做好自我管理。因此,加強對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冠心病的治療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都非常有意義。(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鐘毅供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