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架“四開窗”柳人醫為八旬老人重建生命通道
發佈時間: 2024-01-17 13:43:28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曹洋
86歲老人遭遇“血管炸彈”——腹主動脈瘤,柳州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團隊挑戰極限,採用3D列印輔助支架體外預開窗、縫製分支支架及束徑(“四開窗”)技術,避免開放手術,拆除體內“炸彈”,重建生命通道。
已過耄耋之年的韋老伯(化名)四年前因為腹主動脈瘤進行了手術治療,近兩月來,又出現了腹痛症狀,遂在家屬的陪同下來到了柳州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就診。
原來,CT血管造影顯示其腎上腹主動脈瘤樣擴張,直徑約7cm,原腎下腹主動脈瘤瘤腔較術前增大2cm,見明顯內瘺。腹主動脈瘤累及雙腎動脈、腸係膜上動脈、腹腔幹動脈,且各內臟動脈開口均有不同程度狹窄,其中左腎動脈、腹腔幹動脈開口重度狹窄,情況十分危急,手術迫在眉睫。
了解患者情況後,醫院立即組織開展了多學科討論,患者腹主動脈瘤極其複雜,累及眾多重要的分支動脈,傳統手術需要既開胸又開腹,對於老年人來説創傷大、風險大。考慮到疾病的嚴重性與複雜性,最終專家們一致決定採用目前國際先進的3D列印輔助支架體外預開窗、縫製分支支架及束徑(“四開窗”)技術,在完整封閉動脈瘤的同時,盡全力保住患者內臟區所有重要分支動脈。
柳州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霍鑫介紹,累及內臟動脈的全腔內治療(開窗支架或分支支架技術)操作複雜,需依照內臟分支血管位置,在支架上開出對應的“窗口”,個體化設計支架,在隔絕主動脈瘤或夾層的同時,避免分支血管缺血。但準確開窗、支體回裝和選擇窗口的難度都極大,一旦一個窗口對錯,所有窗口都可能錯位,導致分支動脈供血器官缺血壞死,需要主刀醫生術前精細的手術方案設計和術中精準的手術操作。
術前,血管外科手術團隊依據術前CTA測量動脈長度、直徑、角度、距離及開口位置,術中將預先製作的3D模型完全釋放,精準定位內臟動脈窗口並縫製標記後再回裝支架系統,造影定位後準確釋放,依次重建腹腔幹動脈、腸係膜上動脈和雙側腎動脈。一系列精準操作完成後,造影顯示原支架內瘺消失,實現了動脈瘤完全隔絕,所有分支完整保留。
10天后,韋老伯成功出院,對柳州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的精湛醫術讚不絕口。
隨著微創技術和材料學的發展,並發癥率低的主動脈腔內修復手術,已成為腹主動脈瘤治療新趨勢。複雜腹主動脈瘤“開窗”技術,能化繁為簡,風險小、恢復快。近年來,柳州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團隊逐漸開展“開窗”技術,由一開始的“單開窗”到“雙開窗”,再到“三開窗”、“四開窗”,技藝日漸成熟,對此類疾病的治療已進入了全微創時代,為廣大腹主動脈瘤患者帶去了福音。(柳州市人民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