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從談“脂”色變到變“肥”為寶
——淺析面部自體脂肪移植

發佈時間: 2023-08-28 14:09:58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科技水準的日新月異,近年來,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立體化,也越來越追求極致。“顏值經濟”的巨大力量,正在不斷促成醫美行業的快速發展。雖然我國醫美行業起步較晚,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支撐下,發展速度令人乍舌。在野蠻生長的同時也造就了醫美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甚至演化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大部分求美者由於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很容易“病急亂投醫”,掉入一個個“求美陷阱”。

自體脂肪移植發展到今天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脂肪的無限可能,把脂肪醫學研究帶到了一個更高的領域,也讓脂肪進入了更多普通大眾的視野。

同榮脂雕創始人,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郭同榮認為,脂肪是最好的天然填充材料,它源於自身用於自身,是人體中寶貴的“軟黃金”。但由於目前醫美市場魚龍混雜,各類新媒體平臺又缺乏監管,一些非專業人員的錯誤導向和一些負面新聞的頻發,讓很多愛美的女性“談脂色變”,其中就有許多博主呼籲大家千萬不要做的項目之一——自體脂肪面部填充,甚至很多醫生都認為這是一個容易“踩雷”的項目。

近年來,自體脂肪移植技術成為業界大力研究的課題之一。那麼自體脂肪面部填充到底能不能做?怎樣才能避免填充後的腫脹、“假面感”、“饅化”等現象呢?

image.png

▲脂肪填充過度形成“壽星公”額頭

脂肪醫學的誕生和發展

從有關專家處獲悉,自體脂肪移植是現在整形美容領域最常用的技術手段之一,在自體脂肪移植技術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一百多年裏,始終離不開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學者和一線臨床醫生的共同努力。隨著脂肪移植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創新,脂肪移植從最初的團塊切取移植到現在的結構性脂肪移植,再到多形態脂肪聯合移植;而吸脂手術也從單純的只是把脂肪去除,演變為以形體雕塑為目的局部瘦身塑形。

1893年,德國外科醫生Gustav Neuber首次在德國外科學年會上報道了脂肪移植手術。他將手臂上的一塊脂肪取下,植入眶下緣以矯正骨髓炎後的凹陷畸形。當時獲取脂肪的方式就是通過開刀直接切取,獲得的脂肪塊直接植入所需部位。但這樣操作不但容易在供區留下顯著疤痕,而且術後恢復緩慢,還有並發癥發生率高、體積吸收率高等缺點,無法被臨床廣泛接受。1910年,德國醫生Hollander首次利用注射的方式將脂肪移植于面部,變革了脂肪的移植方式。1950年,Lyndon Peer進行了首次人類脂肪移植存活的科學研究。他認為,脂肪移植物在1年左右大約會損失45%的重量和體積,主要是因為移植脂肪細胞的破裂和死亡造成的。保存完整的脂肪細胞傾向於存活,從而形成了有效體積,但當時脂肪移植的存活率依然比較低。1997年,Sydney Coleman正式發表脂肪注射的步驟和過程,並創造了“結構性脂肪移植”一詞,該技術被普遍認為是自體脂肪移植技術的金標準,這也是現代脂肪移植技術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

2001年,Patricia A. Zuk發現脂肪組織中存在有大量間充質幹細胞,取名為ADSCs,並證明這些幹細胞具有向骨、軟骨、脂肪及肌細胞分化的能力,脂肪移植的研究跨入再生醫學時代。2013年,比利時的Patrick Tonnard在整形外科雜誌《PI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中提出奈米脂肪概念,對脂肪移植後的保留來説,從儘量保留完整細胞到主動破壞成熟脂肪細胞,這也是對脂肪存活機制的顛覆。雖然對脂肪進行了物理破壞,但其中的幹細胞卻得以保留。但是奈米脂肪含有大量的腫脹液和油滴,在臨床使用中存在明顯的腫脹期。這時,我國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世界領先位置,新一代的脂肪産物再次出現。2017年,南方醫科大學魯峰教授團隊發明出脂肪幹細胞膠(SVF-geI),將抽吸出的脂肪進行一系列破碎、離心等操作,最終製備成一種富含脂肪幹細胞、並除去了大量的油滴和雜質的膠狀混合物,這種混合物不僅仍然能夠進行細針注射,並且幹細胞的濃度更高,同時滿足了容量填充和再生治療的需求。2019年,國家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張文傑教授通過CEFFE ®脫細胞脂肪活性蛋白技術獲得提取物,富含1700多種活性蛋白和生長因子,可有效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對自體脂肪移植存活率的提升、膚質細紋等皮膚問題的改善作用顯著,還可以用於某些疾病的治療,充分展示出脂肪在臨床應用上的無限潛能。

image.png

▲顆粒脂肪

image.png

▲高密度脂肪

image.png

▲SVF-geI脂肪膠 

image.png

▲奈米脂肪

動態下多形態脂肪聯合應用

不斷發展的先進技術,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讓脂肪移植存活率提升到了新的層次。那麼面部脂肪移植怎樣才能做好呢?或者更具體一點,就是怎樣在保證高成活率的基礎上,又能填充得自然,避免“假面感”和“饅化臉”現象。對於面部脂肪移植,郭同榮院長主張動態下,在不同部位、不同層次、不同情況下靈活地採用不同形態的脂肪聯合應用,以解決不同的問題。同時,從面診溝通、術前設計、提取脂肪、製備脂肪到注射脂肪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才能呈現出一個相對比較完美的術後效果。

面診溝通是醫生和求美者建立聯繫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醫生要充分傾聽、了解求美者的需求,在尊重求美者自身意願的前提下,從專業的美學角度,結合求美者個人的形象氣質、五官、性格、職業等特點,給出合理、專業的改善方案,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雙方的信任,並對最終的方案達成一致。

image.png

▲與求美者建立聯繫

郭同榮醫師總結認為,術前設計環節是考驗醫生審美和經驗的重要環節,設計環節,要把握住幾個要點:1.個性化2.動態下、多角度3.精細化。

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參照一定的美學標準,比如“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等,但決不能生搬硬套這些美學標準,一定要在個人原有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點去設計,放大優點,弱化缺點,同時適當保留面部一些個人特色和標誌性的地方,我們不是要把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或是按統一的所謂的標準做成“千人一面”,你還是你,只是更年輕更漂亮的你。第二,在設計畫線的時候,通常求美者都是靜態下坐立位或仰臥位,如果我們一直在這樣的狀態下設計,術後效果就有可能出現偏差。因為我們人的正常社交活動一定是動態的,坐、臥、立、走以及會有各個不同角度,各種不同表情,而不同狀態、不同角度、不同表情下,我們面部組織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術前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觀察求美者正面、側面、仰視、俯視位時以及做不同表情下(大笑、張口)、不同體位下的面部形態,尤其是軟組織缺失狀態及與周圍軟組織的銜接變化,並用畫線筆精細標記需要填充的部位。第三,因為面部相較身體其他部位來説比較精細,亞單位的劃分也更加細緻,需要醫生對面部的解剖十分熟悉,因此面部填充的術前設計也需要更加精細化,要充分評估好每一個部位需要填充的脂肪量,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要想術後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改善效果,就必須做到每一個細節都儘量精準。

image.pngimage.png

▲術前設計

在提取脂肪時,一定要層次準確、動作輕柔,用低負壓手工抽吸脂肪,盡可能的保留脂肪細胞的完整性及活性。收集到的脂肪我們採取靜置、離心、吸附等一系列提純處理,提取高活性、高密度的脂肪,同時將部分脂肪製備成不同的形態(不同大小的顆粒脂肪、脂肪膠、奈米脂肪、CEFFE活性因子等),針對面部不同的部位,或是同一部位的不同層次,用不同形態的脂肪以解決不同的問題。

image.png

▲手工低負壓取脂

image.png

▲製備脂肪

大家知道,因為人的日常社交基本都是動態居多,所以通常在設計的時候就要在動態下設計,注射環節也應該在動態下注射。先採取仰臥位,填充時適當讓其做表情,觀察面部各個精細部位動態下的不同狀態;注射下瞼、淚溝、瞼顴部位時,可讓求美者取半臥位,做仰視、微笑等面部表情,更精準判斷注射層次及注射脂肪量;基本注射完畢後,囑求美者取坐位,觀察坐位時面部整體形態,再進一步做更精細的調整注射。在注射時,一定要做到多角度、多隧道、多層次、多點位“種植式”鋪設,輕柔退針,確保單點注射量最小,注射後輕柔按摩,使脂肪分佈均勻。對整體注射量的把控,一定要對術後的存活率和遠期效果有一個比較精準的預判,適量填充,切不可盲目追求存活而一次性注射過量脂肪,這樣反而會形成液化、硬塊、結節等,或形成“饅化臉”和“假面感”。

image.png

 ▲動態下注射

image.png

▲術中變換體位觀察

百年脂肪 回歸初心

脂肪發展的百年,是刀耕火種,波瀾壯闊的百年,和其他很多學科一樣,脂肪醫學的邊界在不斷擴展、並與更多新技術進行融合併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細分領域,去匹配和滿足新一代的市場需求。雖然脂肪相關的技術在不斷更新,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醫療的本質。只要醫生的審美、技術、經驗過關,脂肪仍然是所有填充材料裏最天然、最好的材料。未來,“同榮脂雕”將會更加專業化、技術化、精細化、特色化,應用於更加廣泛的領域,更多更好的服務每一位求美者!

image.pngimage.png

▲郭同榮院長

(圖文/郭同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