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中大五院專家教您如何科學養心
發佈時間: 2023-06-05 15:00:59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夏三月是指立夏到立秋前這三個月,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段。《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有言,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養生也要順天時,應物候。南方應夏生熱,熱盛則能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養心臟,心能生血,心氣通過血能滋養脾臟。心為五臟六腑“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屬火,與四時之夏對應,所以夏季重在養心。
那麼如何科學養心呢?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大五院)中醫專家給您以下4個養心小貼士。
慎起居
夏季晝長夜短,此時應順應陰陽變化。《黃帝內經·四氣調神》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夏季在睡眠方面可以晚睡早起,但建議夜間22:00—23:00入睡,早起指清晨6:00—7:00起床。有條件的話可以睡個“養心覺”,即午覺,指中午11:00-13:00時,此時心經當令,可睡0.5-1小時以助養心,更有利於下午的工作和學習。
調情志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道,“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火熱旺于夏季,熱邪易擾心神,盛夏酷暑蒸灼,人們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心躁”,應保持情志的平和,心情舒暢,做到戒怒戒躁,使得氣機宣暢。
音樂也可以抒情養神,中醫認為,五音入五臟,夏季可選擇熱烈歡快、活潑輕鬆,具有“火”之特性的徵調式曲目傾聽,如《紫竹調》、《山居吟》等,聆聽火音樂可以使心、小腸處在沉穩和諧的生理狀態之中。
飲食有節
暑邪為夏季火熱之邪,夏季天氣炎熱多雨潮濕,暑又多夾濕,讓人沒有食欲,日常生活不少人消暑大都冷飲不離口,但長期飲用冷飲易損傷陽氣,也容易傷脾胃造成腹瀉等症狀。
夏季可適當吃“苦”、“紅”的食物,如苦瓜、蓮子、苦菊、紅棗、番茄、紅豆等,從五行來講,“苦”、“赤”皆入心,也可助解除暑熱。粵人無湯不成席,也可居家煲湯,有利於祛濕、清熱、消暑,如麥冬沙參煲水鴨湯、茯苓瘦肉湯、苦瓜排骨湯等。
中醫治療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特色療法,根據“春夏養陽”的理念,可利用中醫治療在夏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提升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中醫治療方法常用的有艾灸、三伏灸、耳穴療法、中藥熏洗、穴位按摩等,其中穴位按摩操作便捷,可取內關穴、少府穴、天泉穴等養心穴位按摩。(文:許晴晴 張嘉斌 圖: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