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潛伏期超長的健康殺手
發佈時間: 2023-05-26 15:44:18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2020年已躍居癌症發病第二位,每年新發人數有54萬。而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早期的結直腸癌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一旦出現便血等明顯表現時,已進展得相對嚴重了。本文就大眾普遍關心的九個腸道健康和腸癌防治的相關問題,為廣大患者進行詳細解讀。
一、腸道健康對人體健康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腸道在人體起著重要的作用,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不可以吃太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過度吸煙喝酒,要關注並維持腸道健康。
腸道一般有小腸和大腸,分別有十二指腸、空腸、升結腸、直腸等,沒有被胃部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會進入腸道,在腸道內逐漸被人體消化吸收,對維持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被人體所吸收。腸道內還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能夠抑制因為進食而攝入的致病菌,使致病菌無法在腸道內生長繁殖,然後隨著大便排出體外,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腸道還可以濃縮已經被吸收營養的食物殘渣,使這些物質形成大便,然後通過肛門排出體外,避免食物殘渣在體內過多殘留。
在醫學上腸道健康有七個標準,首先腸道消化吸收好,就是説我們每天按照正常份量吃進肚子的食物,都能夠得到消化和吸收,不會有脹氣的感覺;
其次每天排毒正常,平時沒有感冒上火的情況下,不會有便秘的習慣,大便成形,沒有拉稀的現象。人體一旦出現便秘就會打破腸道平衡,有的甚至影響到睡眠;第三,腸道衛生健康,意思就是腸道內部環境平衡,不易受到細菌感染,也不會出現過敏的情況;第四,腸道活性益生菌充足,腸道蠕動正常,每天都能夠進行排毒功能的運轉,一天至少一次大便的習慣;第五,腸道內有良好的環境供益生菌發酵,能夠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還能夠分解製造出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第六,腸道內有足夠量的有益菌,用來分解膽固醇,幫助腸道達到脂肪代謝的平衡,還可以為脾臟的運轉工作貢獻一份化濕的力量;最後,健康的腸道有一定的抗輻射作用,腸道內能夠産生一些有益菌和活性菌的數量。
二、臨床上哪些常見的腸道疾病需警惕
腸道疾病主要是指腸道周圍部位發生病變所導致的疾病,由於患者患病的部位不同,治療方法也是不同,因此患者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對症治療,同時在生活中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患上腸道疾病,那麼腸道疾病有哪些?一般有五種腸道疾病較常見。
1、腸道間質瘤:它是常見的腸道疾病,它也是消化道比較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該病症多發于中老年人,通常患上腸道間質瘤,它容易給自身消化系統造成損害,而且可能因為腫瘤的破裂而導致急性腹症,建議中老年人要引起注意,避免患上腸道間質瘤。
2、腸扭轉:腸扭轉又稱小腸扭轉,通常是腸管中的某一段腸沿著一個固定的部位旋轉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如病情嚴重很有可能因腸道扭轉而出現休克、腸壞死或者腹膜炎等現象,所以在飯後避免劇烈的運動,它能有效降低疾病的病發率。
3、急性腸炎:它主要是由於某種因素而形成自身腸胃黏膜發生急性炎症,通常患上急性腸炎,容易出現腹痛、噁心、發熱、或腹瀉等現象。
4、腸息肉;它主要是指腸黏膜表面異常突出,一般患上腸息肉的患者在腸道部位會出現大小或者數量不一的顆粒狀,它容易會使患者腹部出現悶脹、疼痛等症狀。
5、十二指腸潰瘍:該病症是病發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一旦患者患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就會出現灼痛、脹痛、腹部疼痛和穿孔等一些並發癥,因此患者要引起注意。
三、在臨床上腸癌的發病情況如何?
目前,從臨床數據來看,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這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餐桌上的飲食過於精細,大魚大肉吃的多,運動又少。有數據顯示,腸癌在我國是排在前5位的癌症,幾乎每分鐘就有一個人確診結直腸癌,每3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為結直腸癌而死亡。
縱觀我國腸癌發病率,跟經濟發展情況息息相關,東部地區首當其衝,其次是中部,後是西部。而在國內省份的分佈上,高發的是上海,然後是北京、浙江等地區。綜上來看,經濟程度高發展的地區大於低發展的地區,城市大於農村,進一步説明我們的生活水準、經濟水準的提高導致的不良飲食習慣與腸癌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四、腸癌的誘發因素常見有哪些
腸癌為腸道癌症的總稱,以結腸癌、直腸癌多見,病因雖未明確,但誘發因素類似,一般可分為五大類型,通常包括飲食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高危疾病因素以及年齡、性別因素等。
1、飲食因素:腸癌高發患者多數有高脂肪飲食的習慣,纖維食物攝入不足,喜歡進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使腸道黏膜細胞發生損傷,在損傷與修復過程中容易誘發腸癌;
2、環境因素:生活環境的不同也導致腸癌的發病率有所區別,而這種因素也包含了人種因素的可能,比如歐美地區的人群容易發生腸癌;
3、遺傳因素:此類人群具有典型的家族遺傳病史,容易發生癌基因突變,誘發腸癌。因此遺傳易感性在結腸癌的發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如遺傳性非息肉性病結腸癌的錯配修復基因突變攜帶者的家族成員,應視為結腸癌的高危人群。有些病如家族性腸息肉病,已被公認為癌前期病變;
4、高危疾病因素: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以及結腸血吸蟲病肉芽腫等,與結腸癌的發生有較密切的關係,以上高危疾病容易在病程中發生癌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5、年齡、性別因素:腸癌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30-60歲,其中50-60歲更為多發,而且相對男性患者來説女性更為多見。
綜上所述,引起腸癌的因素較多,可能還與吸煙、肥胖等因素有關,而且這些誘因可能並不是單一齣現。因此了解腸癌的誘因後,儘量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腸癌的發生。
五、腸癌現在篩查手段有哪些
腸癌通常可以通過直腸指診、大便隱血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測等篩查。
1.直腸指診:腸癌是發生在直腸和結腸的癌症的統稱,一般可以通過直腸指診來診斷,通常可以發現距肛門7-8cm以內的中下段腫瘤。
2.大便隱血檢查:腸癌還可能會引起便血,患者可以進行大便隱血檢查,若是大便隱血陽性,説明可能患有腸癌。
3.腫瘤標誌物檢測:為了診斷腸癌,患者也可以進行腫瘤標誌物檢測,如果癌胚抗原異常升高,則可以初步診斷為腸癌。
六、腸道息肉應該如何處理
一般情況下,腸子裏有息肉可以通過生活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
如果通過腸鏡檢查,確定患者腸子裏有息肉,但是對於患者的正常生活不會産生明顯影響可以先不進行相關治療,以觀察為主,定期復查。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和作息的調整,不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如辣椒、肥肉等,減少對腸道刺激。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紅薯、南瓜等,以保證排便順暢,減小腸道壓力。
如果經過檢查發現結腸相對較大,對患者的生活已經産生明顯影響,需要及時進行手術干預治療。患者可以通過內鏡下息肉電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
七、腸癌的不同分期生存率如何
腸癌一般分為零期、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這幾個階段。
從壽命上來看,零期腸癌患者五年生存期一般能達到93%。
一期腸癌患者五年以上生存期,可以達到91%以上。
二期腸癌患者,五年以上的生存期在76%左右。
三期腸癌患者五年以上生存期再50%左右。
四期腸癌患者,五年以上生存期只有14%左右。
八、腸癌治療手段包括哪些
腸癌是較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一般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篩查,就診時通常已經進入中晚期。針對腸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內鏡下治療、介入治療、靶向治療。
1、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區域的腸係膜和淋巴結,以降低腫瘤復發的概率。如果是腸癌晚期,且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可進行手術姑息治療,以緩解腸梗阻症狀,但是多數患者在1-3年內易出現局部復發或是遠處轉移;
2、化學藥物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是不可切除性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多選用氟尿嘧啶聯合亞葉酸鈣,可以提高藥物療效,還能降低藥物毒性,延緩耐藥性的出現;
3、放射治療:適用於病灶發生在相對固定的直腸和下段乙狀結腸的腸癌患者,術前進行放射治療,有利於手術過程中將腫瘤組織剝離、切除乾淨,術後放射治療有助於降低腸癌復發的概率;
4、內鏡下治療:對於局限于黏膜層的早期腸癌,可以對病變部位採取內鏡下電凝切除或剝離切除。對於晚期腸癌,不適宜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也可通過內鏡下植入金屬支架、冷凍療法等緩解症狀;
5、介入治療:介入治療作為一種綜合治療,對腫瘤廣泛轉移或者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尤為適用;
6、靶向治療:靶向治療有助於減少腸癌的多重耐藥性,提高臨床療效,抑制腫瘤細胞的複製轉移,促進細胞凋亡,常用靶向藥物包括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瑞戈非尼片。
九、如何正確預防腸癌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方法有效預防腸癌,日常調整飲食、積極鍛鍊、戒煙戒酒等方式可能降低腸癌發生的風險,定期檢查、處理腸息肉會起到一定幫助。
1、調整飲食。腸癌的發生與經常攝入高蛋白食物和含有化學致癌物的食物有關。日常生活中要適量減少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的攝入。同時,減少進食經過腌制、熏制、化學防腐劑處理的肉製品。建議多吃粗糧、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2、積極鍛鍊。體重或體脂超標會增高血液中胰島素的水準,促進細胞生長,抑制細胞凋亡,從而增加患腸癌的風險。運動不僅可以降低體脂,還可以加快腸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糞便中毒素對腸黏膜的不良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腸癌的發生。
3、戒煙戒酒。長期吸煙、飲酒均為腸癌的危險因素。吸煙時間越長,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病的機會就越大,尤以青少年時期開始吸煙的危險性最大。如果飲酒再加上吸煙,則患癌的危險性更大。因此戒除煙酒等不良習慣,對預防腸癌有一定幫助。
4、定期檢查、處理腸息肉。部分腸息肉有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可發展為腸癌。定期進行腸道檢查,發現腸息肉及時進行處理,也可以降低腸癌的發生風險。
總之,對疾病要有足夠的科學理解,不信偏方或者不科學的治療手段,相信專業的醫院和醫生,給予患者科學、規範、個體化的治療。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主任醫師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