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五院成功救治560克超低出生體重早産兒
發佈時間: 2023-03-31 11:28:1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繼此前成功搶救900克和800克超早産、超低出生體重兒之後,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大五院)新生兒科團隊又成功救治了一名27+周、出生體重僅56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産兒,全過程無早産兒嚴重並發癥的發生,為珠海市目前成功救治體重最輕早産兒,標誌著醫院新生兒救治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準。如今,寶寶的體重已增至2400克,身長也由29釐米長到47釐米。
新生兒科譚寧主任表示,通常情況下,足月出生胎兒的體重在3300克左右(6-7斤),出生後體重小于1000克(2斤)的新生兒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早産兒全球報告》顯示,中國早産兒數量居世界第二,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100萬例早産兒死亡,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且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尤以小于1000g的死亡更高。對於這種超低出生體重早産兒,精細化的系統診治是關鍵。
出生體重560克腳掌比成人拇指還小
“患兒男性,胎齡27+周,體重560克,呼吸微弱、心音低鈍……”2022年11月24日,伴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巴掌嬰兒”小科被送進了中大五院新生兒科。
譚寧主任介紹,患兒實在太小了,小小的腳掌比成人的大拇指還小,全身皮膚透明好似果凍,一齣生便出現了呼吸窘迫綜合徵,伴有呼吸暫停、宮內感染、心音低鈍,反應低下等問題,情況十分危急。
不僅要救活更要救得有品質
對於出生僅有560克的超早産、超低出生體重兒來説,心、肺、腦等各個器官發育都極度不成熟,每一個器官系統只要出現一點問題,寶寶都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超早産、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是一個精細化診治的系統工程。為此,譚寧主任組織全科醫護人員展開討論、成立專門診治及護理小組、制定最佳診療及護理方案以保證救治成功。
隨後,醫護人員展開了一場生命與時間賽跑的拉鋸戰——採用MIST技術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促進肺成熟,有創呼吸機支援到無創輔助呼吸,建立臍靜脈及PICC靜脈通道,維持中性溫度環境、精細化液體療法,積極防治感染、靜脈營養支援、預防顱內出血、改善微迴圈等對症支援治療。
“我們不僅要把寶寶救活,更要救得有品質,做到不留後遺症。”譚寧主任表示,此類患兒生存能力低下,救治難度大,成功的救治不僅需要有精準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有精細化的護理,每一次呼吸機參數的調整、呼吸道清理、測血糖、換尿片等各種診治及護理操作都要小心翼翼。
113個日夜的精心守護患兒順利出院
經過新生兒科團隊113天的精心守護,患兒生命體徵平穩,體重已增至2400克,身長也由29釐米長到47釐米,沒有出現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産兒視網膜病變、顱內出血、腦損傷等早産兒嚴重並發癥。
寶寶出院當天,家屬特地為醫護人員送來了“早到天使突墜地,精心醫護暖人心”錦旗,以表達他們的感謝之情。
一年多以來,新生兒科已成功救治極/超低出生體重早産兒30余例。譚寧主任表示,越來越多的“巴掌寶寶”活下來的背後是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堅持,更是新生兒科搶救技術和診治理念不斷提升、革新的具體體現,今後將繼續為區域極/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提供更精細化和規範化的治療。(文:許晴晴 張嘉斌 圖: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