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中醫藥迎機遇期 亟須加大創新力度

發佈時間: 2023-03-29 11:18:30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日前,中國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中醫藥行業受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中醫藥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制度供給前所未有。中醫藥高品質發展仍待提升創新能力,未來應借創新這個“發動機”,讓中醫藥在高品質發展中的加速度更快。

中醫藥事業取得巨大成績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引領中醫藥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行業發生全局性變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孫志誠表示,中醫藥事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冉冉上升的一輪朝陽。

他介紹,近年來,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類的三級醫院從“十三五”初期的415個增加到目前的476個,公立中醫醫院的床位數從68萬張增加到81萬張。中醫藥人才隊伍也得到大力發展,中醫藥衛生人員從58萬人增加到77萬人,遴選了90名國醫大師,100名全國名中醫,99名岐黃學者,培養了6600多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3180名中醫藥骨幹人才。

具體來看,“十三五”至今已經安排中央預算投資500億元,支援中醫藥類項目的建設。全國85%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都設置了中醫科,絕大部分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鄉鎮衛生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中醫藥的服務。

中醫藥傳承創新方面,“十三五”期間,遴選全國99所高水準的中醫醫院和11所高水準的中醫藥科研機構來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了中醫經典病房。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從1014個提高到1482個,基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從200個增加到902個。

同時,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中醫藥類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從2015年的3.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4.6萬人。産業發展方面,我國組織實施新興産業重大工程包“中藥標準化”項目,重點支援了59種中成藥大品種,101種中藥飲片産品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動中藥品質第三方檢驗平臺和中藥品質標準庫建設,有力提升了中藥標準化水準。

中醫藥發展面臨挑戰

孫志誠表示,中醫藥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他指出,中醫藥的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應該看到,中藥新藥註冊審批改革積極向好,但是申請報産的新藥品種長期處於低位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中藥企業普遍研發投入不足,研發工作與臨床實踐協同不夠,中藥經典名方、中藥院內製劑向中成藥轉化的效率還比較低,而且缺少有效的解決辦法。

此外,孫志誠還認為,中藥研發與現代醫學結合不夠,缺乏關注醫療新需求、應用新技術的重要産品,創新的速度也明顯滯後於西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秦懷金也表示,中醫藥行業創新力不足。中藥上市企業平均研發投入佔行銷收入的3%,大部分都是1%,最高的是康緣藥業,為16.2%,這種情況和小分子藥、生物藥研發投入相比,差距巨大。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表示,很多中成藥産品上市之後,臨床評估和基礎研究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導致産品的市場價值和其臨床價值、科學價值形成錯位,這也讓行業抗風險能力不足。此外,在國際化方面,中醫藥面臨更大問題。他舉例説,在美國FDA批准的兩個植物藥中,一個是綠茶提取物,一個是巴豆提取物,但這些並不是來自於中國企業研發的産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德國的植物藥能夠以藥品的形式進入到中國國內,並且近5年的銷售額達127億元人民幣。相較之下,我們科技創新的壓力比較大。

中醫藥亟須加大創新力度

余艷紅表示,當前,中醫藥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醫藥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制度供給前所未有。

孫志誠也認為,全社會對發展好中醫藥事業的認識和共識前所未有,世界對中醫藥的關注前所未有,中醫藥迎來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建議,中醫藥的科技發展要注重三個關鍵詞,一是“強”,即具備解決中醫藥高品質發展關鍵科學問題和開展源頭技術創新的能力,提高中醫藥對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二是“高”,即有實力參與國際科技,特別是醫藥領域的競爭;三是“新”,即挖掘中醫藥原創理論,發現生命科學的新規律以及醫學新思想,研發新技術,提出新的疾病診治方案。

孫志誠表示,下一步,將著力打造好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雙中心”,遴選影響力強、積極性強的中醫醫院開展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的建設,形成引領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前沿醫學研究高峰、優秀成果轉化高地、頂尖人才培養基地,支援高水準中醫醫院建設好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同時也依託“雙中心”加強人才培養、中醫藥服務價格等體制機制的創新。此外,進一步提升中醫藥臨床研究水準,提升中藥新藥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實力,力爭培養一大批名中醫,攻克一批優勢病種防治關鍵技術,轉化一批新藥和中藥特色裝備,形成一批中醫診療方案和標準指南,探索建立中醫治愈重大疾病經典案例制度,提升臨床效果對人才篩選機制的支撐作用。

余艷紅也強調,著眼于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藏在古典、古籍,攢在祖國大地、散在社會民間的中醫藥資源“活”起來,激發中醫藥的原始創新潛能,釋放中醫藥的綠色産業屬性。同時,大力支援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將會同教育部組織實施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重點支援一批醫學院校建設發展,引導各地將中醫藥院校作為重要的建設內容,持續加強推動多層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助力深化中醫藥改革,加快打造高水準中醫藥學科。(記者梁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