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佑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發佈時間: 2023-03-28 10:47:17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一段時間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媽媽給女兒停掉抗抑鬱藥換成維生素”的話題登上熱搜後引發網友持續討論:“為什麼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發社會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鬱情緒,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但是抑鬱有什麼具體症狀表現,該怎麼察覺,這需要專業鑒別。在這方面,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是有所欠缺的。”北京景山學校心理教師毛敏告訴記者。

我們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如何聽到孩子們的呼救,減少悲劇的發生?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共同尋找答案。

對求助信號的認知——

“抑鬱”常被提及,但大眾對其表現並不熟悉

“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這在不少心理科醫生看來是一件重要的事。對待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干預和不干預,後果顯然不同。

根據相關文件規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抑鬱”這個詞經常被大家提及,但大眾對抑鬱、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並不完全熟識。

作為家長或老師,該重點關注孩子的哪些表現?一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會在學生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信號”時給予更多關注:

學業信號:學習成績突然或持續下降;上課注意力渙散;經常不交、遲交作業;過分要求教師的時間和注意力;作業(作文)內容異常;網路或手機成癮,無法正常學習生活。

生理信號:外表變化明顯,如突然消瘦,著裝變邋遢,不講究個人衛生;飲食、睡眠非常態;易疲勞;做事心不在焉;説話含糊不清、無邏輯;行為怪異,脫離現實;出現幻覺或妄想。

心理信號:正在遭遇家庭問題、人際挫折或適應困難等;自我暴露出個人情緒不良或精神危機等;對事件的反應與他人相較不太正常;過多哭泣或過分恐慌;易激惹;語言暴力;異常冷漠;該生周圍群體表達出對其在意。

安全風險信號:無緣無故的怒氣或敵意;肢體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脅他人;作業、試卷中表達出強烈的無望感、憤怒、無價值感、隔離、絕望、自傷自殺想法或行為;跟蹤別人或騷擾別人。

“當然,也會有心理測評,但測評只是一個參考,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學校心理老師對心理問題沒有診斷權,這些都需要專業醫生的介入。”毛敏介紹,心理健康問題有幾個易發期,比如升學時期、畢業前夕、考試前後,以及學生在成長中出現重大生活事件時等。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了我國第三本心理健康藍皮書,書中專題報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多名10~16歲的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4.0%的青少年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群體,10.8%的青少年屬於輕度抑鬱風險群體。

“不管是老師還是我們家長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認為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鬱焦慮情緒離我們很遠,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患有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這些負面情緒所困擾。這一點還是要引起重視、引起警惕。”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治療師劉彥茹表示。

“有些孩子有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尋求幫助。”劉彥茹認為,“孩子沒有發出聲來,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有意識主動關注這些孩子,看他們是否跟其他人表現得不太一樣,或者跟他原來的性格明顯不同,問問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我們解決不了,可以向專業人士求助。”

對心理疾病的認知——

心理疾病可以治療,無需諱疾忌醫

“七八歲的孩子説自己情緒不好,不開心,想找心理醫生。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是在開玩笑,每天都吃飽喝足的,哪像有抑鬱症。”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劉華清感慨,家長無法識別,隨口否認可能無意間忽略了孩子正處於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門診中,劉華清明顯地感受到前來就診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長,一定要學習抑鬱症的相關知識,不批評、不指責,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園心理諮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問題呢?

毛敏介紹,在小學階段,一二年級學生主要是適應問題。一般適應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本身的發育水準不足以應付小學學習。有一二年級學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醫院診斷為多動症,閱讀障礙和書寫障礙等問題孩子;一類是沒有養成良好規則習慣,自理能力相對薄弱。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逐漸增多。“初中階段,是情緒管理、人際交流、網路使用、學業問題。到了八九年級面臨中考,學業問題就較為突出。到了高中階段,學生普遍問題是學業焦慮、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方面,這些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毛敏補充。

“在當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需要家長配合的時候,有時候會受到阻礙。”毛敏直言,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家長會擔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同學會不會對他有看法,會不會影響他和同學的交往。同時,孩子會不會覺得自己不正常,從而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有一部分家長對尋求心理治療,存在很多現實性的困難,如選擇什麼樣的機構或醫院,以及費用、時間等問題,這也讓個別家長不能及時順暢地尋求專業的幫助。

作為心理老師,通常能為學生提供一般發展性問題的心理輔導,對於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建議家長帶孩子及時前往醫院,去做診斷和治療。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儘早恢復健康。毛敏告訴記者,受益於醫教結合的聯動機制,北京景山學校所在的東城區教委和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實施醫教聯動,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綠色通道。

“也有些家長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長有深深的挫敗感。”劉彥茹告訴記者,“有些人還對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視,有污名化現象。我們需要做些科普,讓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這個疾病也是可以治療的,不用諱疾忌醫。”

理解成長,細心觀察——

以更科學教育理念,給予孩子更多愛與陪伴

劉華清直言,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孩子們雖然不愁吃喝,但他們面臨著更大的升學競爭壓力,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環境更複雜。與此同時,很多年輕的父母們並沒有充分做好準備,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續著自己父輩的觀點。於是,“問題”青少年浮出水面。

唐倩雲是湖南省祁陽一中的心理教師。她所在的學校建有標準化心理輔導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每天至少有兩名老師值班,在固定的值班時間,接受學生的課間預約和電話預約。

“應對學生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教師一般以心理課為基礎,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如何調整,少數學生無法解決則預約心理諮詢。在諮詢中心,心理教師引導學生看到問題,並且從自身尋找力量去解決,而超出能力範圍的心理疾病,會與學生及家長及時溝通,建議轉介至專業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治療。”唐倩雲説,“不過,從我跟其他基層學校的同行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基層鄉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依舊受限,專職的心理教師會被調去上語文數學課程;有部分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導致心理教育逐漸邊緣化。”

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呢?

“家長確實要反思,不應單方要求孩子優秀,還要時刻傳達給孩子一個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樣,父母都是愛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可以隨時來找父母尋求幫助;如果父母解決不了,再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這個家是港灣。”劉彥茹認為。

“父母要有積極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家長要用更科學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陪伴和支援,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鼓勵孩子積極探索和嘗試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健康的心理並不是過度保護出來的,而是在探索和嘗試中磨煉出來的。”毛敏認為。(本報記者靳曉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