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失眠、煩躁易怒、暴飲暴食、拖延厭學……孩子這些異常向父母傳遞了哪些“信號”?
發佈時間: 2023-03-28 10:03:50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關注初中以上孩子的情緒狀態和精神健康,是每位父母不能大意的事兒。那麼,孩子的哪些言行需要引起父母的關注?
出現這些狀況表明孩子抑鬱了
由於青少年處於人生的特殊時期,加之心智發育不成熟,其抑鬱症狀表現與成人抑鬱症的表現有所不同,即除了情緒低落,還會出現煩躁、易怒、人際關係緊張、焦慮、自卑、自責、過分敏感、與父母對抗等狀態;在身體、生理方面,伴隨有疲乏感、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有頭痛、胃痛、胸悶等不適,但經醫學檢查無異常,失眠或嗜睡、常做噩夢,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症狀;甚至出現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或有自殘、自殺等極端傾向及行為。
如果孩子有上述狀況,家長卻誤以為他們是青春期叛逆、故意和父母對著幹,心理承受能力低,性格孤僻、不合群,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或者認為孩子偷懶、不愛學習;而對那些努力讀書卻效果欠佳的“好孩子”則不分青紅皂白地解讀為腦子慢、理解力差……這種態度,很可能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加重孩子的抑鬱症狀。
在青少年群體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鬱。主要因為面對壓力時,女孩更容易用內化的方式來應對壓力,會感到無助和絕望;男孩則更多地將壓力外化,表現為具有衝動性和攻擊性,以此來釋放內心的部分壓抑情緒。
家庭因素易導致青少年抑鬱
孩子與父母一言不合就發生爭吵或者彼此冷戰的現象在家庭中比較普遍。藍皮書顯示,69%的學生患者在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和控制、忽視與缺乏關愛,以及面臨親子衝突和家暴。這或源於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期待他們在同學中永遠領先,否則就指責孩子不認真、不努力,家庭中缺乏民主氛圍和平等交流;或源於父母缺乏溝通智慧與技巧,養育方式簡單粗暴,二者導致家庭親子互動出現障礙,親情越來越疏遠,甚至導致孩子與父母産生陌生感或嚴重的心理隔閡。這種現象在初高中面對升學壓力的學生家庭中較為明顯。
乖孩子是青少年抑鬱症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在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賴父母。受家庭影響,一些孩子很可能將父母的高要求內化為自我要求,追求事事更好,不允許自己成績下滑,做事出錯甚至有點兒閃失,反之就很自責、焦慮、恐慌,且無力抵抗挫折,遂將不滿和憤怒全部投射到自己身上,自我攻擊,以至於自殘,這在那些乖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因為,普適價值觀中的“乖”,強調孩子聽話、順從、懂事。而孩子一旦被貼上“乖”這個標簽,他們必然會放棄一部分自我。乖孩子通常更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評判的影響,外界評判好,他們感覺開心,不然就感覺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與其實際能力相符,避免孩子有壓迫感;同時,父母有必要淡化自己的權威性,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相處,讓孩子恰當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
引發青少年抑鬱症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社交障礙”。藍皮書顯示:77%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中易出現抑鬱。一些孩子因為人際交往困難産生厭學情緒,此時,如果家長沒能仔細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未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幫助,孩子很難找到改變處境、適應同伴關係的途徑,不良情緒就得不到合理釋放,容易鬱積成病。因此,從孩子幼年起,父母應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學習與同伴交往,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掌握溝通技巧,及時調整與同齡人之間出現的小摩擦,化解矛盾,孩子日後才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孩子抑鬱了家長怎麼辦
家長平時細心觀察,如發現孩子情緒狀態異常,不必過於焦慮。從抑鬱情緒或抑鬱傾向發展到抑鬱症有一個過程,但需要儘早帶孩子接受專業的診斷評估,首選精神病專科醫院。一旦孩子被確診,家長及時帶孩子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而非僅僅接受心理諮詢服務。
孩子得了抑鬱症,對家庭來説是巨大的打擊,特別是孩子有自殘、自殺行為時,家長往往會高度緊張,時間一長,家長也會有無力感、崩潰感,甚至失眠、焦慮、鬱悶,這種狀態很容易加重孩子的病情。所以,家長先要克服自身的焦慮情緒,沉住氣,“既來之、則安之”,理性、積極應對。
需要説明的是,不少患抑鬱症的青少年學生因為害怕被異樣的目光包圍,往往刻意隱瞞病情,拒絕就診。這就更需要家長不要有病恥感,耐心疏導,告訴孩子,生病是正常的,他的病症是暫時的,改善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醫學實踐已經證明的——抑鬱症是可以治愈的,越早接受專業干預,越有治愈的可能性,説服孩子及早接受專業的干預治療。
抑鬱的孩子需要友善的傾聽者,家長耐心傾聽,不批評、不指責、不盲目鼓勵,會讓孩子感到被關愛、被接納,內心溫暖,能提升克服疾病的信心。因此,家長的陪伴,家長的同理心——能看見、理解、尊重孩子的痛苦,家長能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照顧好他們的飲食起居,則是治愈孩子抑鬱症的另一劑良藥。反之,如果單純地告訴孩子“你要振作,別想那麼多,看開點就好了”“你就是沒事幹,自尋煩惱,找點事兒幹就沒時間抑鬱了”“你要轉移注意力,克服抑鬱症”……這些言語則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與父母的疏離、不舒服,甚至被激怒,也會加劇孩子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貶低,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另外,孩子得了抑鬱症,有可能是家庭出了問題,所有家庭成員自身以及他們的相處方式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只有家長調整好情緒,內心穩定,家庭溫馨和睦,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
精神放鬆使人容易遠離抑鬱
據中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孩子的成長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健康,而非僅僅考試成績突出。即使在實施“雙減”的今天,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依然不小,長時間、高強度用腦,伴以緊張焦慮,人會很疲憊,容易引發抑鬱,如同彈簧被拉得過緊而繃斷。因此,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控制學習時間和節奏,適當休息,保證睡眠,只有在睡眠中,身體才能正常分泌生長激素,保持良好的身體發育,青少年的情緒才能穩定,擁有健康的心理。
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為此,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都需要父母採取健康的、鼓勵式、建設性的回應方法,而非評價性、批評性、拒絕性的回應方式,從而形成民主、互助、和諧的家庭氛圍。一個家庭健康的標誌,是允許每個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困惑、失敗和負面情緒,親子之間平等交流,家長有能力給予或者引導孩子找到積極應對方式,避免冷落、嘮叨、指責、嘲諷孩子。
陽光、空氣、運動是天然對抗抑鬱的三大法寶。運動會産生內啡肽和多巴胺,這些腦垂體分泌的物質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勞感、疼痛感,放鬆身心。父母和孩子一起運動,也能加深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常堅持親子運動,是幫孩子遠離抑鬱的好方法。
另外,鼓勵孩子經常參加群體遊戲,結交更多的同齡夥伴,在相對穩定的孩童社群中,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重要。(陳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