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促進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融合(健康中國 奮發有為)

發佈時間: 2023-03-21 10:29:26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0cb34d31c87a634fb7642267722ca64d_rmrbhwb2023032109p16_b.jpg

圖為張伯禮肖像畫。

張武昌繪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佈《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簡稱“《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方案》是落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意見的重要具體舉措,針對性強,力度大,進一步加大了“十四五”期間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援力度,著力改善中醫藥發展條件,對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方案》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尤其以強化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為主,搭平臺,提高重大疾病診治能力,這是助推中醫藥發展治本之策,是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亮點。”張伯禮説。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臨床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建立了濕濁痰飲類病證治體系;開展心肌梗塞中醫藥二級預防研究,率先建立中醫藥循證評價關鍵技術體系;創建了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模式,建立關鍵技術體系,研製多個組分中藥;開拓了中成藥二次開發模式,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

中醫藥的理念非但不落後甚至超前

記者:《方案》中提出了中醫藥服務體系“揚優強弱補短”建設。在您看來,中醫藥的“優”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屬於“弱”和“短”?該如何“揚優強弱補短”?

張伯禮: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理念並不落後。現代醫學的很多前沿方法和理念,包括精準醫療、預防醫學、組合藥物等,和中醫藥學在幾千年前提出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養生保健、復方治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提法雖然不一樣,理念卻趨同。所以説,中醫藥的理念非但不落後甚至超前。

中醫藥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簡便廉驗。“簡”是操作簡便;“便”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廉”是費用相對較低;“驗”是有效。另外,應對突發新發傳染病時,中醫藥的可及性優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這次抗疫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目前,中醫藥進入了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更需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方案》整體都充分體現了“揚優強弱補短”設計。包括下面兩點。

一是要增強青年人文化自信。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了確有療效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經驗,殊為寶貴,值得傳承創新發展。

二是要增強中醫藥多學科交叉融合,從教育方面要注重在臨床實踐中自覺建立起中醫藥思維,從技術方面要促進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融合,聯合研究,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解決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但不能相互替代

記者:《方案》提出,建立中西醫協同長效機制,健全中西醫臨床協同體系,提升中西醫協同攻關水準,“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準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您認為中西醫的結合點在哪?如何改變“以西律中”的情況?

張伯禮: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是根植于東西方文化土壤的兩套不同的醫學體系。二者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人體健康,哲學思想和診療方法並不相同。但是二者並不存在根本矛盾,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解除患者病痛,二者各有優勢,可以優勢互補,但不能相互替代。數十年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是解決重大疑難、治療複雜疾病的好方法。要正確看待中西醫的關係,不要輕易排斥任意一方,而要結合臨床問題,將二者有序結合運用,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中,就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挽救了一批患者的性命。

在行業管理、職稱評定、人才培養等方面,由於還存在採用西醫藥模式、缺乏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等因素,導致很難突破西醫語境實現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因此,需要儘快建立起更加符合中醫藥自身規律的管理、評價、教育等體系;應儘快在中醫藥基礎理論、臨床診療規律、療效優勢及其特點的基礎上,建立符合中醫自身發展的評價體系。

同時,在人才培養體系上,強化中醫藥思維模式及方法的教育和實踐;增加中醫藥基礎課程和跟師臨床實踐的比重;增加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育;多措並舉,逐步破除“以西律中”的現象。

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亟須突破

記者:中醫藥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哪些科技手段?用現代科學語言將中醫藥療效和作用機制講清楚、説明白,難點在哪?如何解決?

張伯禮:中醫藥的守正創新和傳承發展,必然是傳統精髓和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要從技術方面促進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融合,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正是一大體現。

近年來,部分研究機構取得了一些設備上的突破,如神舟十三號航太員乘組在軌使用的攜帶型穴位電刺激裝置,為有效保障航太員身體健康和良好工作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新黃埔中醫藥聯合創新研究院團隊研發出“柔性傳感陣列中醫脈診儀”“開放環境的舌輔診系統”等。這些都是中醫診療模式的創新和探索,如果未來更加完善,將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前景。

中醫藥現代化仍然有較多瓶頸亟待突破。今年我根據新的産業需求和科技進步,提出加快利用資訊技術,推動先進感測器製造,實現傳統中藥製造技術升級。這類研究仍需繼續完善的臨床證據的支援與更多硬體、軟體方面的更新與迭代,這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援、各級政府的鼓勵推動,也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員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為中醫藥相關技術的現代化進程貢獻一分力量。

人才培養要著眼于服務全生命週期

記者:《方案》對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進行了週密部署。中醫藥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張伯禮:人才培養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骨幹、領軍及複合型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新時代的中醫藥人才,應掌握堅實寬厚的中醫藥知識,熟悉中醫臨床思維方式,具有豐富多元的交叉學科知識,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廣闊的國際視野、勇毅的創新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最終成為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的複合型中醫藥人才。

就人才培養模式來講,要對接需求,實現分類培養、分類評價。在這方面全國各地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改革。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要著眼于服務人類健康的全生命週期,以培養滿足健康中國建設所需要的各級各類醫學人才為目標,知識、能力、素質並重,以拓展創新發展能力為核心,強化中醫臨床思維,注重臨床技能訓練,圍繞中醫藥人才的核心能力,打造一支中醫藥人才隊伍。(本報記者衛庶 熊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