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快兩萬元治近視,視力反倒下降了”——近視防控機構有多少“坑”?
發佈時間: 2023-03-16 10:57:23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花了快兩萬元治近視,結果視力沒改善,反倒下降了”……當前,近視防控機構生意火爆,但不少家長吐槽被“套路”。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商家通過渲染“近視焦慮”、虛假廣告宣傳等兜售相關産品和服務,價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還存在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風險。
動輒消費幾千幾萬元,效果與廣告相去甚遠
山西太原王女士的女兒正上小學,去年開始出現了上課看不清黑板的情況,隨後王女士留意到家附近的一家視力養護中心。該中心在街邊發放9.9元體驗卡,宣稱通過按摩穴位,可將視力從4.5提升到5.0。心動之下,王女士帶女兒去體驗,並在商家勸説下辦了三個療程的按摩卡,每個療程價格高達3800元。
此後,王女士的女兒一直在這家視力養護中心做“治療”,但效果並不明顯。半年後在醫院檢查,發現視力不僅沒有改善,反倒從開始的4.9降至4.6,屈光度也達到200度。
王女士説,這家中心還一直囑咐家長不要去醫院,説戴上眼鏡視力下降更快、醫院的眼藥水等藥物刺激會影響治療效果。“三個療程加輔助的保健品,總共花了快兩萬元,眼睛沒治好,視力反倒下降了,太后悔了。”
記者了解到,青少年近視問題越來越受重視,近視防控市場也隨之增長。根據企查查提供的數據,近年來我國近視防控相關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截至2022年底已達968家。除了傳統醫院眼科門診和配鏡門店,形形色色的近視防控機構也受到不少家長青睞,有的通過“高科技”儀器進行眼部肌肉訓練,有的用穴位刺激、中藥熱敷等方式干預,有的配套銷售葉黃素、藍莓飲、明目貼、明目膏等産品。
多名受訪家長告訴記者,有的機構在宣傳時説得天花亂墜,稱“來的孩子95%都能提高視力”“訓練以後可以不戴眼鏡”“把視力託管,家長放100個心”,但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家長質問時,一些機構就以“孩子配合度不夠”“飲食和戶外活動沒跟上”等為由推脫。在網購平臺相關産品頁面上,大量消費者留言:“沒看到效果”“沒啥用”。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商家機構關於近視治療的虛假行銷套路,有76.6%的家長表示容易上當。家長在近視防控中踩“坑”,72.2%的受訪家長認為是想讓孩子摘掉眼鏡,心急所致。
一些機構的“治療”方式還給青少年健康造成損害。採訪中,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在使用了一款眼部訓練儀後不僅視力沒有好轉,反而感覺眼睛更累了,還出現了頭暈、噁心現象。
記者走訪發現,很多近視防控産品和服務的價格不菲。多款視覺訓練儀售價都在萬元左右,如果到店訓練則每次收費50元到100多元。一些機構按療程收費,單個療程售價從幾百到數千元不等。有機構銷售的藍莓飲品一盒售價580元,聲稱“純度很高,對眼睛好”。
“收割焦慮”的種種套路
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機構利用家長對孩子近視的焦慮以及在專業知識上的盲點,設置重重套路,讓人防不勝防。
——誇大功效虛假宣傳。山西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由國家衛健委等六部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明確,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愈,在廣告宣傳中不得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近視治愈”“近視剋星”等表述誤導消費者。近年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也加大了打擊力度。但記者採訪發現,近視防控市場領域的虛假宣傳現象仍大量存在。
記者線上上、線下採訪中看到大量諸如“摘掉眼鏡不是夢”“近視殺手”“已幫助10萬+散光近視患者恢復”“治療散光近視神器一貼看清”等明顯誇大功效的廣告宣傳。一些機構雖不敢宣傳“治療近視”,但在拉攏顧客的過程中頻打“擦邊球”,模糊“裸眼視力”“屈光度”等專業概念的差別,試圖誤導消費者相信使用其産品後可降低度數。
——四處拉扯高端包裝。不少機構對産品進行“高大上”的包裝,如宣稱中科院團隊研發、根據“貝茨原理”研發、“十四五”全國重點規劃課題、與知名專家合作等。但事實上,很多概念似是而非,合作性質也存疑。
例如,不少産品宣傳中提到的“貝茨原理”得名于100多年前一位名叫貝茨的美國眼科醫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主任醫師翟長斌表示,這一原理主要是做所謂的變焦訓練,其實就是看遠、看近來回變換,不排除有一定作用,但缺乏足夠數據支撐,遠不如讓孩子去戶外運動。此外,太原一家機構還宣稱與山西省眼科醫院某專家合作,但記者核實發現,雙方並無合作關係。
——制定話術“忽悠”家長。為增加銷量、規避維權糾紛,不少機構制定專門成套話術應付消費者。
某機構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了此類話術的具體內容。如,針對近視的孩子可以説提升視力,對不近視的孩子可以説提升遠視儲備;對訓練後效果會不會反彈的疑問,不要直接回答,要強調平時用眼習慣的重要性以規避風險等。
此外,銷售人員在推銷時往往會用“金眼銀牙,護眼就是花錢”“孩子的眼睛是大事,不能省”等説法,給家長“洗腦”。不少機構還會強調,養護視力是“長期過程”,“需要一直做到18歲”,“忽悠”家長持續投入。
多措並舉呵護未成年人眼健康
武漢普瑞眼科醫院主任醫師沈政偉告訴記者,目前近視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瞭,近視形成因素主要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因此防控主要圍繞這兩大點進行科普宣教,比如優生優育,每天不少於2小時戶外活動,照明環境、合理飲食、睡眠充足等。
“因研究發現離焦學説尤其是在視網膜上形成近視性離焦對近視控制有幫助,所以臨床上角膜塑形鏡、離焦型框架眼鏡、離焦型日戴軟鏡或硬鏡等能達到30%至70%的近視控制效果,是目前主流觀點。”沈政偉説,對於使用一些眼部儀器、吃葉黃素和藍莓果漿等方法,從循徵醫學角度來講尚未發現對近視控制嚴謹科學的數據,對緩解疲勞及提供營養可能有幫助。
多位眼科專家指出,目前一些家長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只要進行了防控干預,孩子的度數就不應該漲,其實理想的目標是通過干預,將度數增長控制在較小幅度,避免孩子在成年之前發展為高度近視,後者會帶來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風險。
對於近視防控市場諸多不規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市場監管、藥監等相關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創新監管方式,暢通舉報渠道,促進近視防控市場規範發展,保障消費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合法權益。針對網路平臺虛假廣告現象,要壓實平臺責任,要求其設立鑒別機制,對近視防控相關産品的違規虛假資訊保持高壓治理。
山西省眼科醫院一級視光師馮恬楓表示,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近視防控方式時,應當首先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檢查、諮詢,根據孩子個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案,避免盲目用藥用械。(記者王菲菲、馬曉媛、馬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