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減糖飲料未必減“糖”

發佈時間: 2023-03-07 10:22:07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隨著人們減糖意識的逐步提高,近年來,“低糖”“無糖”系列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許多含糖食品製造企業也推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産品。

近期,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減糖乳飲料”。與大多數減糖或無糖飲料所不同的是,該款飲料減的是乳糖而非蔗糖。産品包裝上註明,與同系列非減糖乳飲料相比,減糖乳飲料的糖含量明顯減少。

作為一名消費者,最直觀的感覺大概率會是這款乳飲料糖含量低,熱量也低,更為健康。那麼,這類減糖飲品與其他大多數減糖飲品相比是否一樣?對於追求低熱量健康飲食的消費者而言,能否有助於實現減糖、控糖的目標呢?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有必要先知道:為何要減糖?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糖的過量攝入是肥胖的一個重要誘因,並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為了減少人們因過量攝入糖而引致的患病風險的增加,世界衛生組織于2015年出臺了糖攝入指南,建議每天攝入糖的量不要超過每日能量總攝入量的10%,最好不要超過5%。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這個比例分別對應于50克和25克糖。

近年來,中國居民糖的攝入水準在不斷上升,糖的消費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熱量需求向甜味劑需求的轉變。因擔憂消費過多的糖會增加居民健康風險並造成社會整體福利的損失,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早期干預,開展減糖專項行動。目前,國家已經針對個別人群或在部分地區開始了對糖的消費干預的探索。例如,國家衛生健康委于2019年1月31日發佈了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提出開展“減糖”專項行動,要求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

那麼,減糖到底該減哪些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所要控制攝入量的“糖”的範疇是游離糖,而非傳統認知裏的食糖——也就是以甘蔗或甜菜為原料制取的糖。相比于食糖,游離糖的範圍更廣,簡單來講,游離糖指的是游離狀態的糖。因此,游離糖通常不包括天然存在於食物中的糖,包括天然存在於水果、蔬菜中的糖以及乳品中的乳糖。主要原因在於,完整食物中的糖由一層植物細胞壁包裹,在人體中消化起來相對緩慢,不易在短時間內産生較高熱量以致形成多餘的脂肪,因而對人體健康帶來的風險相對較小。

此外,食用天然食物還會有許多附加好處,比如水果、蔬菜對唾液流動的機械刺激的影響,有助於減少糖對人體帶來的潛在風險。與游離糖接近的一個概念是添加糖,也是大家相對熟知和容易理解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被添加進去的糖(游離糖)。添加糖與游離糖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不包括鮮榨果汁中以游離狀態存在的果糖,這部分糖的攝入量只佔日常游離糖攝入量的一小部分。因而,添加糖和游離糖的概念通常可以被視為是等同的。

含糖飲料是目前中國居民攝入糖最主要的來源産品。相對於固態的含糖食品,液態的含糖飲料不容易引起人的飽腹感,一次性攝入量相對更多,也更容易引起糖的過量攝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城市居民通過含糖飲料和乳飲料攝入的游離糖的比例為42.1%。所以,減糖應先控制含糖飲料的攝入量。

在此背景下,為響應居民對低糖、無糖食品的需求,許多“無糖”飲料被開發出來,並因此成為飲料市場上的新寵兒。這類飲料通常以低熱量的代糖(包括甜菊糖、阿斯巴甜和一些糖醇等)作為甜味劑來替代傳統含糖飲料中高熱量的添加糖,單位容量飲料的熱量值較低,從而達到既可以滿足甜味需求又不用攝入過多熱量的目的。

了解了這些,對於一開始的問題,便有了答案。

事實上,對於一開始談到的“減糖乳飲料”,與同系列非減糖乳飲料相比,添加糖的量實際上變化並不大。而在製作過程中被“減”掉的乳糖,甜度較低,單位品質的熱量值相對於蔗糖等添加糖而言並不算高,並且乳糖還具有促進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調節腸道功能等功效。從整體的營養價值來講,減糖乳飲料相對於非減糖乳飲料而言可能更低。

只不過,對於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攝入乳糖可能導致腹脹、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含乳糖飲料對這部分人群來講是不適宜飲用的。因此,減糖乳飲料最適宜的目標人群其實是乳糖不耐受的消費者。而對於當下大部分追求低熱量飲料消費的人群而言,真正需要減的,其實應該是乳飲料成分中的添加糖。

事實上,這類減糖乳飲料更多的是蹭無糖飲品的熱度,改變了其原有的目標人群,將原有針對乳糖不耐受消費者的産品進行再包裝。在這種情況下,減乳糖而不減添加糖的“減糖乳飲料”,很容易誤導消費者。這種行銷策略,反而可能會在“減糖”心理的驅使下帶來糖攝入量增加的結果。從這點上來説,這類“減糖”飲料的出現,可能並不利於實現減糖、控糖的目標。

健康飲食固然重要,但消費者在購買低糖、無糖食品時還需注意識別,避免帶來相反的結果。此外,中國的糖的消費干預戰略的實施,不僅需要關注消費端,在生産端也要進行“發力”。無糖食品品類的研發需要倡導和推動,但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需要強化對飲料行業的監管,要求企業在進行外包裝設計時要嚴謹規範,避免企業一味地追求市場份額和利潤而實施誤導消費者。比如對於本文所討論的減糖乳飲料,應要求企業在設計外包裝時,明確標注為“減乳糖乳飲料”,而非“減糖乳飲料”。再比如對於之前熱議的無添加蔗糖飲料,應標注為“無蔗糖飲料”,而非“無糖飲料”。(翟天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