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打開“黑箱”,重構現代中醫診療體系

發佈時間: 2023-02-21 14:07:4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沒有哪一本古代醫書能夠告訴現代中醫,該怎麼去調治患者微觀指標的改變。幾千年來,中醫診療系統一直是個‘黑箱’,人們只關注患者進入這個‘箱子’前後的狀態變化,卻不太關注‘箱子’裏究竟發生了哪些具體的反應。”在2月17—18日舉行的第73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指出,傳統中醫強于“態”而疏于“靶”的現狀亟待改變。

仝小林説,傳統中醫講究“調態”,即通過恢復人體內穩態,改善症狀和體徵,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隨著現代醫學對疾病認識逐漸微觀化,醫學界不再單純以症狀和體徵的改善作為療效的標準。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僅表現為理化指標的異常,卻沒有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這讓中醫常常陷入無證可辨、無證可參的境地。

傳統中醫診療體系存在“三強三弱”

仝小林認為,中醫治病講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擅長“調態”,這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它在治療複雜病因疾病、不明病因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時,往往有整體扭轉、先發制人的優勢。比如,中醫藥在治療新冠感染中的運用就是很好的證明。

但傳統中醫診療體系也存在不足。首先是“刻”強而“軸”弱。傳統中醫的“調態”更多關注的是疾病的刻下症,即就診時的“四診”表現,缺乏對疾病全過程的把握。這是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中醫多為個體行醫,進而缺乏對疾病全週期時間軸的系統觀察。

其次是“態”強而“靶”弱。“態”即中醫“調態”理念,“靶”則分為“病靶”“症靶”和“標靶”。

“病靶”指直接針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只要真正找到了疾病的‘病靶’,中醫應用中藥也無需辨證論治。比如説用青蒿素治療瘧疾、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都是針對‘病靶’來進行的。‘病靶’就是疾病的根,找到根就能從本質上解決疾病。但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找到疾病的‘病靶’目前都是一個難題。”仝小林説。

“症靶”指針對症狀或體徵的治療,中醫傳統文獻、現代名老中醫經驗,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內容;“標靶”則指針對現代醫學理化指標的治療,這是當代中醫的短板。比如什麼藥能降轉氨酶,什麼藥能降肌酐,什麼藥能降壓、降糖、降尿酸等,古人沒有研究條件,古代醫書也沒有相應記載。因而“標靶”是當代中醫必須直面的問題。

再次是“個”強而“群”弱。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的個體化治療,缺乏對群體化治療措施的研究,對現代疾病特別是老慢病的共性規律的把握明顯不足。近現代的專病分科,才使中醫具備了研究群體化治療的條件。

重構診療體系是中西醫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醫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體現了因人而異的特點,這是中醫的優勢所在;但不同醫生對於‘證’的認識,往往是基於個人經驗所作出的理解和判斷,因而具有差異性和模糊性,導致中醫的療效不太穩定,診療經驗也不易傳承。”不過在仝小林看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現代醫學科技背景下,西醫的發展給中醫帶來了很多啟示。西醫對疾病的精確診斷、精準治療,以及療效的可重復性等諸多優勢都值得中醫借鑒。因此,中醫要在系統總結傳統辨證論治模式的基礎上,借助現代醫學的優勢,重新梳理臨床診療策略,構建一種既根植于傳統中醫,同時又可以彌補其短板的新型中醫診療體系。”仝小林説,“這是中西醫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醫臨床發展的迫切需求。要説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就應當打開中醫的‘黑箱’,重新構建中醫診療體系。”

仝小林認為,當前醫學發展存在著一種大趨勢,就是現代醫學正從微觀走向宏觀,比如系統生物學和整合醫學的興起;而中醫也在從宏觀走向微觀,比如症候本質研究、病證結合研究、宏觀與微觀結合研究、“態靶辨治”研究等的興起。

“在調治理化指標等方面,中醫注重‘打靶’;而在診療老年病、慢性病、新發傳染病等方面,西醫注重‘調態’。這樣的趨勢表明,中西醫正在相向而行。”仝小林説。

“態靶辨治”搭建中西醫融合的橋梁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科技的進步,近年來,中西醫結合領域出現了“病證結合”和“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結合”的思維模式,但如何有機融合西醫的“病”和中醫的“證”,如何處理中醫的“宏觀”和西醫的“微觀”,成為業界亟待突破的難題。

仝小林告訴記者,以“態靶辨治”為核心的中西醫融合醫學創新體系做出了積極探索。以高血壓病為例,中醫辨證為肝火熾盛的一類高血壓患者,會出現臉紅、手紅、眼紅、便幹、口乾等症狀。治療時,瀉肝火即為“調態”,降血壓則為“打靶”。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發現,清熱瀉火類中藥黃芩、夏枯草、鉤藤等,既可以降壓,又可以瀉肝火,因此,就可以利用它們對該類患者施行“態靶”相結合的辨證治療。

仝小林表示,“態靶辨治”是對中醫診療體系的一次全面創新,既保留了傳統中醫的“調態”理論,又充分融合了現代醫學對疾病的系統認知和精準治療策略。其創新之處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診斷創新。該體系提倡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為框架的“病證結合”模式,結合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和認知,從中醫視角重新審視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的完整過程,從而為關注刻下的辨證論治引入了動態時間的屬性。

二是用藥創新。該體系提出了基於宏觀態與微觀靶相結合的“態靶結合”用藥模式,將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回歸於臨床,使得中醫在降糖、降壓、調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轉氨酶等一系列指標上取得了突破。

三是劑量創新。通過構建方藥量效理論框架,明確臨床方藥應用中的劑量療效關係,為中藥合理用量提供了科學依據。

“‘態靶辨治’體系覆蓋中醫的診斷、用藥、劑量3個核心環節,融合了病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中藥量效關係研究等思路,讓中西醫的特色優勢得以互補,為中西醫融合創新發展開闢了新道路。”仝小林説。(羅朝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