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門推進重點場所就醫用藥優先保障工作 養老機構全面建立就醫綠色通道
發佈時間: 2023-02-02 15:13:13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今年春節,有近20名老人選擇在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頤壽軒養老照料中心過。平穩過完春節假期後,從年前就一直在忙碌的院長李元華終於松了口氣。
“從1月8日開始,我們按照‘乙類乙管’的要求,制定‘一院一策’方案,做到了養老院的有序開放和科學防護。春節期間,我們的疫情防控工作壓力並不算大。”李元華説。
李元華並不算大的工作壓力,不僅是因為養老院做好了藥品儲備、醫療救治、健康服務等方面的工作,相應的保障機制更讓她有足夠的底氣。
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場所,做好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疫情防控,保證機構內老年人、兒童平穩度過疫情流行期,是疫情防控期間防重症、減少病亡的重中之重。2022年12月22日,民政部召開全國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對推動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就醫用藥優先保障作出部署。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説,民政系統成立部省市縣四級工作專班,開展“日調度”,全面推動落實。目前,機構急需的藥品物資基本得到保障。全國養老機構全面建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
成立專班摸底調查
調撥大量醫用物資
1月28日,晚上八點半,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社會福利院院長易婕趁著短暫的休息間隙吃了幾口飯。
“老年人抵抗力弱、基礎疾病多,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鬆懈。”易婕説,自己的神經從春節前就一直緊繃,生怕春節假期出什麼差錯,還好沒什麼事。
南京的疫情高峰已經過去,易婕的壓力也小了很多,“現在抗疫藥品儲備比較充足,民政部門也協調衛生健康部門幫助養老機構開通了就醫綠色通道,有相關部門的支援和保障,我對養老院的抗疫能力還是很放心的”。
讓易婕感到放心的保障機制,在元旦前就已啟動——在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之後,為推動相關工作落實,民政系統迅速成立部省市縣四級工作專班,開展“日調度”,全面推動落實。
工作專班成立之後,首先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摸底調查。按照會議要求,各級民政部門立即開展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就醫用藥情況摸底調查工作,儘快摸清每個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藥品儲備、醫療救治、健康服務、疫苗接種、部門應急處置預案等底數情況。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2022年12月23日,各地民政部門已基本摸清了養老機構就醫用藥需求情況。從當時初步摸底情況看,各地養老機構抗疫藥品物資有一定的儲備,但相對需求量來説還存在缺口。建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的養老機構比例分別是78%和77%。
在掌握初步摸底數據後,民政部工作專班將相關情況納入“日調度”,要求各地每日更新需求變化和工作進展情況。經過調度,全國養老機構急需的抗疫藥品物資已基本解決,養老機構已全面建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
截至2023年1月30日,通過協調工信部調撥和地方自行協調解決,全國累計為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解決解熱鎮痛藥142.6萬盒、止咳藥115.7萬盒、中成藥193.4萬盒、口罩3068萬個、防護服306.7萬套、抗原檢測試劑1203.7萬個、血氧儀8萬台。
協調抗疫藥品物資
保障養老機構急需
“去年12月,北京達到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那段時間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李元華説。
幸運的是,李元華所在的養老院,平時注重儲存治療感冒、發燒、止咳等疾病的藥物,真正做到了“手中有藥,心中不慌”。
不僅如此,相關部門的精準對接也讓李元華感到心安。
“疫情高峰期,由於照護工作量大,我們遇到了人手緊張的問題,於是我們向北京市民政局和西城區民政局申請了緊急用工。”李元華説。
讓她沒想到的是,在當時疫情防控緊張的情況下,他們第二天早上就給養老院送來了5名護工,“當我們看到5名‘全副武裝’的護工站在養老院門口的時候,當時的心理感受真的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在北京市處於疫情高峰的那段時期,“三握手”工作機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三握手”,是指養老機構與屬地、醫療機構、120以及轉運專班對接,充分滿足重點人群用藥、就醫、轉運、救治需求。
“當時有個92歲的老人感染了新冠,我們都特別擔心,迅速協調了120就醫。但和老人家屬溝通時,其子女認為疫情高峰期的醫院環境可能更危險。於是,我們就遵醫囑給老人用藥,社區醫院也保障了我們的藥品使用,恢復得特別好,前不久還給他慶祝了93歲生日。”李元華説。
養老機構就醫用藥問題,一直是疫情防控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機構就醫用藥優先保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相關會議多次就解決老年人及養老機構就醫用藥困難提出要求。民政部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各地普遍建立政府負責同志指導,民政、衛生健康、疾控等部門參與的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協調推動解決問題。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民政部主要採取三方面措施,推動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就醫用藥優先保障:
加強工作調度,壓緊壓實屬地責任。民政部成立工作專班,每日開展調度,督促指導各地民政部門加快協調,確保所有養老機構建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及時推動解決養老機構急需的抗疫藥品物資。
加強養老機構急需抗疫藥品物資協調調撥。在地方自行協調解決的基礎上,由民政部、工信部在全國範圍內調撥緊缺的抗疫藥品物資,保障養老機構急需,截至目前已調撥四批藥品物資。
充分發揮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作用。動員基金會等慈善組織和社會力量,積極向有需求的養老機構捐贈抗疫藥品物資。民政部聯合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慈善聯合會發起“提升全國農村敬老院抗疫能力建設”項目,按照每個農村敬老院配備1台制氧機、2個血氧儀、10個氧氣袋的標準,為近6000家農村敬老院免費配備防重症急需的設備。協調相關醫療物資企業為養老機構捐贈血氧儀、額溫槍、抗原檢測試劑等醫療物資。
動態掌握醫藥需求
及時推動問題解決
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發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核酸檢測結果方面,2022年12月9日以來,各省份報告人群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呈現先增加後降低趨勢,陽性人數12月22日達到高峰(694萬)後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萬;檢測陽性率12月25日(29.2%)達到高峰後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
北京市豐台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喬樹斌認為,“二十條”實施以後,全國陸續有近80%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呈現了一個小高峰,短期內雖然不會再有高峰,但並不意味著新冠病毒會消失。目前的情況下,做好個人防護仍然很有必要。
“對我們來説,不僅要自己做好防護,還要繼續想辦法提升敬老院抗疫能力建設,做好藥品儲備、應急機制響應等工作。正如專家所言,儘管疫情高峰已經過去,但並不意味著新冠病毒消失,抵抗力弱的老年人仍然是防護的重中之重。”李元華説。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當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就醫用藥困難雖然得到有效緩解,但藥品物資定量儲備和後期消耗補充仍需重視。
“要繼續加強協調對接,指導養老機構儲備一定量的藥品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個別地區可能出現因醫療資源緊張、難以及時安排床位和進行救治的情況,這個問題需要及時協調解決。此外,後期就醫用藥保障動態跟蹤需加強,藥品物資消耗要及時補充,新成立的養老機構要及時建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該負責人説。
該負責人説,民政部將繼續加強“日調度”,動態掌握養老機構就醫用藥需求,切實推動養老機構就醫用藥優先保障。一是切實發揮養老機構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作用,在定點協作醫院醫療資源緊張而無法為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安排床位和開展治療時,屬地民政部門要主動幫助養老機構協調;二是繼續協調對接,指導養老機構在滿足急需基礎上按照至少兩周的量加強抗疫藥品物資儲備,並配套一定量的血氧儀、制氧機等設備;三是加強動態管理,隨時了解養老機構就醫用藥方面的新需求、新情況,及時推動解決存在的問題。(蒲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