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外感熱病後期該怎麼吃,中醫食養有妙招

發佈時間: 2023-01-31 09:50:26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感冒發燒時胃口差,進食不佳,燒一退便要吃吃喝喝補起來,但稍一吃多,又有早飽、腹脹等不適。合理飲食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感冒燒退後該如何進行飲食調養呢?

認識食復 食有所忌

中醫將感受外邪後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歸為外感熱病,在外感熱病後期,邪氣未盡、餘熱尚存,人體正氣未復、脾胃虛弱,如果飲食不節,會導致食積化熱,使病情反覆或遷延不愈,即“食復”。因此在外感熱病後期尤其應重視飲食調理,食物的選擇和烹飪方法也應有所區別,如肉類食物多性溫熱,應少吃;滋補類高湯、糖及油脂含量高的點心,不利於脾胃運化,應少吃或不吃;胡椒、花椒、辣椒、韭菜等食材屬溫燥之性,不宜食用。此外,像煎、炸烤、熏等烹飪方法,食材經高溫熱油加工,營養價值降低、質地偏硬,也不建議使用。

循序漸進 食有所節

雖然機體在發熱時代謝增加,再加上食欲不振引起進食減少,常常會出現能量消耗大於攝入的負平衡狀態,但在體溫剛恢復正常的熱病後期,不應暴飲暴食或進補太過,循序漸進、食有所節才更有利於調理脾胃和疾病康復。此階段的食物選擇可根據個人的胃腸道情況,從稀到稠,由米粥、片湯、果蔬汁等過渡到軟飯軟菜,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飲食量應遵循“寧少食令饑,慎勿飽”(《千金要方》),單餐進食量不宜過多,可通過少食多餐來增加營養攝入。

辨證(症)施食 食有所宜

辨證是中醫的特色,在外感熱病後期的食養中同樣適用。整體來説,外感熱病後期的中醫病機多伴有氣津耗傷、脾胃受損,由於個人體質差異,在證型和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食養時應注意益氣扶正、養陰生津、調理脾胃,多進湯水,並根據症狀來對症選食。比如口乾咽幹明顯者,可選用梨、甘蔗等富含水分的鮮榨果汁,或用鮮蘆根、鮮蓮藕榨汁來清熱生津;如有幹咳,偏寒者可用橘皮生薑泡茶,偏燥熱者可用無花果、雪梨、橘皮等與茶沖服或熬粥食用;如以疲乏無力為主,可在米粥中酌情加入山藥、薏米等益氣扶正之品,並適當增加運動。

合理的飲食調養是疾病康復的關鍵,但如果病情反覆或加重,應及時對症處理,必要時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藥物干預。(來源:北京中醫醫院營養科 光明網記者沈甜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