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積極調整心態 維護心理健康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發佈時間: 2022-11-29 11:21:2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了近3年,幾乎每個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加劇,加上個別地方封控時間過長,部分人心理壓力增大,産生了焦慮、不安、恐慌等不良情緒。

如何加強心理疏導、保持心理健康?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陸林建議,要理性對待疫情,不要過度緊張,積極調整心態,維護心理健康。

陸林説,面對持續不斷的疫情,人們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等情緒都是正常現象。不良情緒大多來自對負面資訊的過度反應。有了過度反應,消極、忐忑、暴躁等情緒就容易産生。此時,更需要守護好心靈家園,及時、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疏導或接受專業心理援助。

什麼是心理健康?陸林説,通俗地講,就是能保持對工作生活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能夠調節與控制情緒並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陸林表示,在健康中國行動中,有專門的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其目標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準,減緩失眠現患率、焦慮障礙患病率、抑鬱症患病率上升趨勢等。因此,加強心理疏導、做好心理防護非常重要。

疫情防控期間,怎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呢?陸林提出如下建議:

減少手機刷屏時間。面對複雜多變的疫情形勢,一些人在關注不斷更新的疫情資訊時,容易出現恐慌等負面情緒。其實,不良網路資訊的傳播,加劇了公眾的恐慌和焦慮程度。建議公眾多關注政府、權威機構發佈的資訊,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新媒體時代,各種資訊層出不窮,常常讓人無所適從,而且一些資訊為了吸引眼球而過度誇張、內容片面,這樣的資訊尤其會增加焦慮恐慌情緒。因此,要學會從正確的渠道獲取必要的資訊,而不是一直刷屏了解各種小道消息。

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保證每日規律三餐,多喝水、多攝取新鮮水果蔬菜,每天進行適度、適合自己的體育鍛鍊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保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充實生活,轉移注意力。居家辦公期間,可以做做家務,和朋友家人聊聊天,讀讀書,聽聽音樂,多運動,深呼吸,洗個熱水澡,讓自己放鬆身心、精神愉悅。

積極進行心理調適,必要時尋求專業機構幫助。面對疫情,出現一些情緒反應和不適感是正常的,比如睡不著覺、食欲不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乏力、頭昏、煩躁、易怒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不必過度擔心,要積極自我調適。可以進行適當的肌肉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用積極的行動使自己從恐慌中走出來。不要採取否認、回避退縮、過分依賴他人、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也不要試圖通過吸煙、酗酒來緩解緊張情緒。當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等應激障礙時,一般通過心理調適是可以緩解的。自我調適不能緩解的,建議撥打政府部門、醫院公佈的心理熱線或在網上進行心理諮詢,嚴重的需要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陸林説,要以科學理智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只要及時正確疏導,就能維護好心理健康。他強調,疫情防控期間,要特別關心弱勢群體,滿足生活需求,關注心理健康,解除後顧之憂。(記者白劍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