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增加免疫力,中醫穴位來幫忙

發佈時間: 2022-11-11 10:25:37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正氣強盛,邪氣不易侵入機體,自然也就不會發生疾病;而如果人體正氣虛弱,邪氣就容易侵入人體而發病。疫情期間,我們除了應做好自我防護和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多通風,勤洗手,戴口罩外;還應該增強機體的正氣,構築自身免疫防線。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映點,是採用針灸按摩等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對穴位的自我按摩,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在此,我們梳理了一些簡便且易操作的穴位及按摩方法,幫助大家扶正抗疫。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髕骨下面有兩個凹陷,外側的凹陷即外膝眼)下3寸(手指同身寸法的3寸,指除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並攏的橫向長度)。

按壓時,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邊按邊揉,其餘4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産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每次15分鐘即可,每天可按摩2-3次。

足三里穴為強壯保健、增強免疫的第一要穴。俗話説:“常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按摩足三里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對預防疫毒有積極作用,適用於各類人群。

大椎穴在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頸項後正中線上最高突的椎骨是為第7頸椎,其下方凹陷處即是大椎穴。

大椎穴按摩之前,先雙手高頻率摩擦至發熱,然後,用手掌貼著大椎穴上下揉搓。待手掌溫度冷卻後,可再摩擦雙手至發熱後揉搓大椎穴。如此迴圈操作,持續15分鐘。洗澡時,也可用溫熱的水流衝擊大椎穴。

大椎是人體後背最高的穴位,是諸陽之會,全身的陽脈在此交會,故大椎穴陽氣充足。按摩大椎穴可溫通諸陽,調動人體的陽氣,從而實現抗禦外邪的能力。現代研究也表明,按摩大椎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適用於各類人群。

合谷穴位於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時,我們將一手的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按摩一般採用拇指按揉法雙手交替操作,即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按摩時,將一手拇指固定放在另一手合谷穴位上,做輕柔而和緩的旋轉按壓,使穴位下出現酸、麻、脹的感覺,頻率在80-120次/分之間,保持1-3分鐘,每天按摩2-3次。需要注意的是,孕婦不要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可疏風清熱、清泄肺氣,有一定的退熱作用,適用於新冠肺炎輕型或無症狀感染者。

太陽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

按摩太陽穴時,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中指對準並吸定太陽穴,雙手同時由後向前旋轉推揉,乙太陽穴區酸脹為度,30次/分,推揉15分鐘。

太陽穴可解表散熱,清利頭目。太陽穴是頭部的一個重要穴位,可解表散熱,清利頭目。《達摩秘方》中將按揉太陽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適用於新冠肺炎發熱、頭暈者。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邊,在鼻唇溝位置。

在按摩迎香穴時,應先兩手互搓摩擦,直到手掌發熱為止;然後,用兩手的食指指尖分別按壓在同側穴位上,每次按壓5分鐘,每天按壓2次。也可以用拇指外側沿鼻子兩側和法令紋做上下按摩的動作,每次按摩5分鐘。

迎香穴為治療鼻病的第一要穴,具有疏散風熱、通利鼻竅的功效,可預防感冒、鼻炎、鼻出血、牙齦腫痛等。同時,按摩迎香穴能夠有效地改善鼻局部及其臨近組織的血液迴圈,增強鼻局部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病邪的抗擊能力,適用於新冠肺炎有鼻塞或嗅覺減退者。

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按摩膻中穴時,用中指指腹輕柔按摩此穴,可先順時針揉動30次,再逆時針揉動30次,每天按揉2-3次。膻中穴按揉力道要輕柔,無需追求酸、麻、脹、痛等感覺,注意不要用力過大哦。

膻中穴時八會穴的氣會,故該穴有很好的調暢氣機的作用。。按摩膻中穴可開胸順氣,止咳化痰,適用於新冠肺炎有胸悶氣短、咳嗽症狀者。

中脘穴位於位於我們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

按摩中脘穴多采用揉的方法。將手掌根或手指緊貼在中脘穴上,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揉2——5分鐘,大概100——200次,感覺到局部發熱。

中脘穴具有和胃氣、化濕滯、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按摩時要避免過於用力,力度應循序漸進增,以局部有溫熱感,並持續向腹內滲透為度。需要注意的是,中脘穴按摩應在2小時候後進行,且孕婦禁止按摩,適用於新冠肺炎所致的氣虛乏力、腹痛腹瀉等。(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張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