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抗疫培訓兼顧
發佈時間: 2022-08-15 10:55:09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面對傳播力更強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BA.5.1.3,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的統籌協調下,短短數日,來自全國19個省份的1萬餘名醫務人員集結海南。在奔赴一線抗擊疫情的同時,援瓊醫療隊充分發揮技術指導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助力當地提升防控能力,並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萬人援瓊,一起戰鬥
8月的三亞,陰晴不定,雷雨頻顧。8月10日清晨,一陣滂沱大雨過後,栗英和同事們坐上大巴,出發了。
栗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消毒供應中心科護士長。此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統籌馳援海南的1萬餘名醫務人員中,近8000人為核酸採樣和檢測人員。河南省共派出1232人奔赴三亞,其中核酸採樣人員有1000人,來自省內的13家醫院。栗英作為河南省援瓊醫療隊的一員,8月7日晚抵達三亞,翌日便投入戰鬥。各省援瓊醫療隊的到來,使當地核酸檢測能力迅速增至200余萬管/日,為儘早發現感染者並實現“四早”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就是負責核酸採樣工作的。”栗英説,“根據三亞當地分配的任務,我們目前主要負責天涯區和崖州區下轄的3個社區的核酸採樣工作。”
按照前一晚制訂的計劃,栗英和同事要在早上6時前到達核酸採樣點,6時半開始採樣。“當地潮濕悶熱,因此採樣開始的時間相對早一些。”栗英説。即便如此,兩三個小時的採樣工作結束後,大家已是全身濕透,“像泡在水裏”,雙手亦被反覆使用的消毒液浸得發白起皺。
為了降低傳播風險,核酸採樣點根據風向設置在上風口。同時,為避免人員聚集,採樣點根據當地居民人數合理設置。8月10日,颱風“木蘭”來襲,風急雨驟,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採樣隊隊員們在臨時搭建的遮雨棚裏開展工作。
“我們負責採樣中的技術環節,但要圓滿完成這項工作,離不開當地工作人員的支援。”栗英説,比如需要資訊採集員用手機將採樣者的資訊拍下來傳至資訊系統,這有賴於當地的志願者。此外,對於部分高風險地區的居民,需要入戶採樣,這也需要志願者帶領採樣人員到府。大家都穿著白色的防護服,是共同戰鬥在一線的“大白”。
邊學邊幹,“非常給力”
到採樣點工作後,栗英很快發現,當地的戰友缺乏經驗,個人防護知識和技能明顯不足。“這些志願者有的是當地社區幹部、網格員,也有招募的志願者,還有從其他地區抽調的下沉幹部,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防護培訓。”栗英説。
見此情況,醫療隊當機立斷,先對當地人員做好防護培訓,經醫療隊隊員檢查合格後方可上崗。
培訓從最基礎的如何戴N95口罩開始。栗英告訴記者,當地人戴口罩大多不規範,並沒有使口罩與面部緊密貼合,存在用手隨意觸碰眼睛、鼻子等不良習慣。
雙手按壓鼻梁,呼吸,做氣密性檢查……在栗英和同事們的指導下,當地工作人員照著樣子學起來。口罩的鬆緊也很重要,一旦戴上,就要持續兩三個小時,如果舒適度不佳,很難堅持。一開始,栗英經常要上手幫助對方調試口罩的鬆緊。
穿脫防護服更為關鍵。當地絕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接觸防護服。醫療隊隊員在幫助資訊採集員和引導員穿好防護服,檢查合格後,再自行穿好防護服。“脫防護服可是個技術活兒,弄不好很容易在這個環節發生感染。”栗英説,由一名醫療隊隊員帶領,每做一步,當地工作人員跟著做一步,旁邊還有另一名隊員幫著把關,尤其是剛開始的階段,哪怕慢一點也必須規範到位。
栗英告訴記者,相比引導員,資訊採集員的感染風險更高,“因為要用手機為每個人錄入個人資訊,距離近,接觸的人也多”。鋻於此,隊員們都對資訊採集員格外關照,“比如,特別要注意提示他們手機的消毒管理”。
專業、耐心的技術指導,換來了當地工作人員的認可。“大家都學得非常認真,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栗英坦言,“面對病毒,大家多少會心存恐懼。但我們會告訴志願者,感染的風險點在哪,怎樣做就能科學有效地避免感染,因此大家很信任我們,很配合。”
“非常給力!”談及國家援瓊醫療隊的支援,當地一位社區幹部豎起來大拇指。業務上邊學邊幹,雙方也不斷加深融合。社區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冰塊為採樣員降溫,面對頻繁光顧的雷雨,還為採樣隊搭建了臨時的遮雨棚。
每晚一講,入耳入心
8月9日20時30分,一場1.3萬人參與的線上培訓開始了。主講人是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和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學員是海南各高、中、低風險區的網格員、下沉幹部、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及各市縣社區防控督導組成員。
記者了解到,為指導幫助海南當地嚴格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全力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海南工作組社區防控和消殺專家為全省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開展線上系列輔導培訓,利用晚上時間,每天開展滾動培訓和答疑,提高社區防控工作人員的工作水準。
當天是第一講,題目是《社區防控工作人員防護要點與社區消毒要點》。“做好社區防控,首先要解決社區工作者的個人防護問題,這是第一位的。”作為社區防控領域的國家級專家,抗疫經驗豐富的吳浩深刻認識到,要避免社區工作人員感染成為疫情的放大器,這對打贏社區疫情防控戰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因此,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無論到哪參與抗疫,吳浩必會開展培訓,“第一課也一定是社區防控工作人員防護,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戰勝病毒,必須科學應對”。
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吳浩根據兩年多來參與社區防控的經歷,總結出的各地在抗疫中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第二部分則是互動問答,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解疑釋惑,“是解決個性問題”。吳浩説,每次授課前,他會通過各種渠道徵集當地防疫人員關心的問題,“雖然是授課,但內容必須接地氣,解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吳院長,還有個問題……”“吳教授……”已是22時,大家的熱情不減,問題層出不窮。
“雖然是應急性的培訓,但效果還是不錯的。”吳浩説,培訓雖然時間倉促,但由於是在實戰當中,更具緊迫感,因此大家的積極性更高,學起來很投入。
經過幾天的磨合,栗英明顯感覺到當地工作人員的防護技能有了顯著提升,“大家的配合度越來越高,氣氛更融洽了”。
“現在,我們已經將培訓工作作為日常工作內容之一。”河南省援瓊醫療隊領隊、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張健鋒指著手中的每日報表説:“我們要求每個小組針對當地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加以指導,另一方面通過培訓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記者 張磊 實習記者 李詩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