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為患者精準性個性化治療
發佈時間: 2022-07-04 14:38:12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椎管內腫瘤,又稱為脊髓腫瘤,包括發生於脊髓本身及椎管內與脊髓臨近的各種組織(如神經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組織、先天性胚胎殘余組織等)的原發性腫瘤或轉移性腫瘤的總稱。椎管內腫瘤可壓迫脊髓和神經,引起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常見的病理類型為神經鞘瘤或脊膜瘤,傳統的治療方式是通過顯微鏡及內鏡將病變切除。為了讓每一位椎管內腫瘤患者擁有良好的預後,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微創團隊採用微創切口應用顯微鏡及神經內鏡+術中電生理監測進行椎管內腫瘤切除,在保證椎管內腫瘤的手術全切率的基礎上,大大降低癱瘓風險,減少骨結構及肌肉、韌帶軟組織損傷,無需內固定,保留脊柱的活動度,術後隨訪明確了該技術切除椎管腫瘤降低醫源性脊柱不穩事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8歲的蘭女士因胸部束縛感2年,左上肢麻痛1年在當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患者高位頸髓區域有一顆巨大腫瘤,手術風險大,術後出現高位截癱的可能性非常高。為求更好的治療方案,蘭女士輾轉了多家醫院,最終來到了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後,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團隊劉壽堂副主任醫師、藍天才主診醫師迅速作出了判斷:此類腫瘤常規手術要採用至少15cm以上長切口切除,切除多節段椎板影響脊柱的穩定性,需要行內固定手術,頸1、2內固定將嚴重影響患者的頸部活動,為日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於是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團隊便針對患者的特點制定了手術方案,採用改良側方肌間隙半椎板入路,僅需6cm手術切口,術中電生理監測在顯微鏡+神經內鏡下全切腫瘤,這種方法可精準的暴露頸髓側方及腹側的腫瘤,避免頸髓的牽拉,減少了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後路絕大部分椎板、肌肉及韌帶保留,降低了患者術後椎柱失穩的風險,無需內固定。
聽了醫生的解釋後,蘭女士欣然決定進行手術治療,困擾自己的2年多的病痛終於有了妥善的解決辦法。手術非常成功,術後症狀便得到了緩解,2周後患者痊癒出院,目前頸部活動自如,無任何後遺症。
33歲的侯女士因為胸背部疼痛1年余,雙下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穩半年來到柳州市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胸7椎體水準椎管腫瘤,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團隊也是根據患者的自身特點制定了手術方案並予以實施。
在術中電生理監測下,通過神經內鏡從側方肌間隙微通道入路,精準切除了腫瘤,僅僅留下了4cm的手術切口,這種手術方式肌肉損傷小,僅磨除小部分椎板,棘突及韌帶保留,降低了患者術後椎柱失穩的風險,且無需內固定。術後第二天患者便可下床,出院時便可行走自如。
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微創團隊副主任醫師劉壽堂介紹:以往由於常規手術創傷大,患者害怕癱瘓及內固定,發現椎管腫瘤往往選擇觀察,導致神經功能嚴重障礙才來就醫。為了減輕椎管腫瘤患者的痛苦,我們採用顯微鏡及神經內鏡輔助後,通過小切口通道技術縮小了肌肉分離及椎體骨性結構切除的範圍,無需內固定,保留了脊柱的活動度。術中電生理監測,降低癱瘓風險,保留更多的神經功能,大大減少了醫療費用,降低術後醫源性脊柱不穩定事件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品質。同時對於每個患者,我們團隊都會慎密討論,做出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達到精準、微創、高效的治療效果。(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