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屠呦呦:願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寫下去

發佈時間: 2022-07-04 14:40:57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分享到它的好處。自己一輩子想的,就是老老實實把科研做好,把課題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開發出更多藥物來,造福更多人,這也是我自己的興趣所在。”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後,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這樣説。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來,她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對獎項、榮譽,屠呦呦從未刻意追求;對採訪、活動,她都是能避則避,“不習慣這種場合上的事”。年過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唸唸的,還是青蒿素。

歷經曲折艱難尋藥

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藥學家。她説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而諾貝爾獎,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為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

1969年1月,屠呦呦了解到一個全國性大協作項目——“523”任務,它涵蓋了瘧疾防控的所有領域。

抗瘧藥的研發,就是和瘧原蟲奪命的速度賽跑。接手任務後,屠呦呦翻閱古籍,尋找方藥,拜訪老中醫,對能獲得的中藥資訊,逐字逐句抄錄。在匯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余種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課題組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這些資訊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發現的基礎。

到1971年9月初,課題組篩選了100余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品200余個,但效果並不理想。

只好再努力。從《神農本草經》到《聖濟總錄》再到《溫病條辨》……終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關於青蒿抗瘧的記載,給了課題組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4.6℃的乙醚來提取青蒿。實驗過程繁複而冗長。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敗後,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結果出爐——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屠呦呦報告該結果後,“523”辦公室要求當年就必須到海南臨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上臨床就必須製備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當時,藥廠停了,課題組土法開工,用7個大水缸取代實驗室常規提取容器。設備簡陋,沒有通風系統,也沒有實驗防護。屠呦呦整天泡在實驗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提取物後,在個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又發現了藥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藥理人員認為,只有確證安全性後才能用於臨床。

為了不錯過當年的臨床觀察季,屠呦呦決定“以身試藥”。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在醫院嚴密監控下進行了一週的試藥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隨後,屠呦呦親自攜藥,去往海南昌江瘧區救人。

結果顯示,該藥品對當地、低瘧區、外來人口的間日瘧和惡性瘧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後,屠呦呦課題組的組員分離出了有抗瘧作用的有效單體。再後來,青蒿素從實驗室走向制藥廠……

屠呦呦説,發現青蒿素,是一個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對青蒿素的研究遠沒有結束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屠呦呦和其他獲獎科學家在瑞典和媒體進行了交流。

在場的記者回憶,屠呦呦回答問題時,多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她關心青蒿素的耐藥性問題,關心青蒿素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在卡羅林斯卡學院演講時,屠呦呦也指出,瘧疾對於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

屠呦呦常常問這三個問題: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沒有消除瘧疾?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做好傳承創新,防控新的傳染病?屠呦呦也知道,對青蒿素的研究遠遠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級,她希望能誕生更多的新藥。“我寄希望於年輕的一代,祝願他們超越我們,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屠呦呦擔任主任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圍繞青蒿素的深化研究開展科研工作。團隊一方面要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圍繞臨床重大問題攻關,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重要的、基礎的生命科學問題,打破思維禁錮,借助新興的技術,為原始理論創新和創新藥的研發打好堅實的基礎。

此前,屠呦呦將部分獎金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基金用於獎勵年輕科研人員,激勵他們産生更多發現和創新。好奇心和興趣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但青蒿素的研發歷程顯示,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也是一種驅動力。屠呦呦説,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投身於科技創新發展義不容辭,這也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張蓋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