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逝世
發佈時間: 2022-06-09 10:39:23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辛育齡。圖片由中日友好醫院提供
據中日友好醫院官方消息,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七一勳章”獲得者,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辛育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6月7日22時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1982年,辛育齡被國務院任命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主持建院工作。他確立了“患者至上文明行醫”的辦院理念,提出了把中日醫院建成“現代化醫院的示範、中西醫結合的基地、對外合作的平臺”的發展定位。醫院建成、各項工作步入正軌後,1984年10月開院時,他主動辭去院長職務,甘願做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為更多病人做手術”
辛育齡出生於1921年2月,1937年參加革命,成為冀中軍區衛生部的衛生員。
1938年參加八路軍,分配到冀中制藥廠負責製劑室。
1939年被派往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醫療隊,在白求恩身邊工作,負責藥品器材供應。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40年至1942年,辛育齡任冀中制藥廠廠長。在抗戰進入最困難時期,部隊裏流行瘧疾和疥瘡,他帶領職工和老鄉上山採藥,提取有效成分製成藥片方便戰士服用,並研製了治療疥瘡的皮膚擦劑軟膏。朝鮮戰爭爆發後,辛育齡組織醫療隊赴中朝邊境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救治了大量傷員。
1942年,辛育齡由冀中軍區選拔派往延安進入中國醫科大學20期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1948年任中國醫科大學(原盛京醫科大學)第三分校附屬醫院院長。1951年,被國家選派赴原蘇聯留學,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赴國外深造的研究生。1956年學成歸國,主動要求分配到原衛生部中央結核病研究所(後為北京市結核病研究所)工作,以便“為更多病人做手術”。
1970年,辛育齡主刀首例針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術,此後用針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達98%,令國內外同行讚嘆不已。針刺麻醉推動了我國針灸鎮痛原理的研究工作,為中國針灸療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79年1月和11月,辛育齡先後完成了兩例人體肺移植。當時國際上僅美國和加拿大報道過人體肺移植,辛育齡團隊的工作為世界肺移植手術提供了寶貴經驗。
1988年,辛育齡與瑞典學者合作研究電化學技術。1989年,他成功發明瞭電化學治療腫瘤、血管瘤的新療法,被原衛生部批准為重大科研課題,並向全國推廣。
“我們首先是為病人服務,從服務中學習”
“病人是我們學習的源泉。我們首先是為病人服務,從服務中學習,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辛育齡常常這樣説。
面對危重或者病情複雜的患者,辛育齡敢於承擔風險、收治住院;遇到經濟比較困難的患者,辛育齡總是想方設法為患者減少開支;逢年過節,辛育齡都會到病房看望患者,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非親非故的患者;工作之餘抽時間逐一回復全國各地紛遝而至的求醫問病信件。
八十年代,完成中日友好醫院籌建任務後,辛育齡毅然辭職,重返一線醫療工作,繼續服務患者。
80多歲高齡,他仍然堅持每週出門診,參加科室查房;82歲還在親自主刀做肺切除手術;86歲時親自為患者做電化療。辛育齡不僅為無數患者驅散病痛、帶去健康福祉,還不斷總結經驗、開課授業,1958至1980年間共培養1000余名胸外科技術骨幹,並指導40余家醫院建立胸外科,使之成為全國各地醫療中堅力量,惠及更多患者。
辛育齡經常説:“病人對我們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麼會讓我們把他的胸腔打開呢,這是何等的信任啊!”
他不但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開胸後,辛育齡總會要把手套洗一下,讓手很滑,在觸摸病人的肺時,動作極其輕柔。雖然病人在全麻狀態,但一定會像病人清醒時一樣對待他。他還説,現在胸腔鏡手術,用卵圓鉗夾肺的時候要輕柔,能不夾最好不夾,避免不必要的損傷。到現在,他的團隊一直保持這個好傳統,對於不切除的肺盡可能不去鉗夾。
醫者仁心,回首辛育齡同志的紅醫之路,“救死扶傷平生願,人生價值是奉獻”就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記者喬業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