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聽障患者重獲新聲
發佈時間: 2022-03-09 15:36:42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耳朵是人們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但卻有一些人,因某種原因,他們的世界被按下了“靜音鍵”。為了幫助家庭困難的重度聽力障礙患者回到有聲世界,2021年10月,由柳州市紅十字會和柳州市人民醫院攜手創辦的“重獲新聲”貧困患者人工耳蝸資助項目在柳州市人民醫院啟動。截至到今年3月3日,第23個全國“愛耳日”,也是第10個“世界聽力日”,讓我們來聆聽受益患者“重獲新聲”的故事。
從無聲到有聲
“我聽到聲音了,有點像機器人説話的聲音。”1月10日,柳州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的醫生為38歲的患者劉先生進行人工耳蝸開機測試,給他植入的電極輸入電刺激。螢幕上的電波在起伏,劉先生聽到了外界的聲音,還跟著醫生把西瓜、小狗、電視等詞彙念了出來。他的臉上難掩興奮。
劉先生8個月大時,雙耳的聽力開始下降。最近5年,他的聽力下降尤為明顯。因為自幼聽力不佳,戴助聽器後,他尚能進行日常交流。近幾年聽力明顯下降後,戴助聽器已不能維持他的聽力,他喪失了基本的日常語言交流能力。經聽力檢查,劉先生的雙側聽力下降均超過100分貝,臨床診斷結果為雙側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對於劉先生這樣的重度聽力障礙患者而言,想要回到有聲世界,植入人工耳蝸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人工耳蝸造價昂貴,加上手術費及術後康復等費用,很多貧困家庭因無力承擔相關費用而放棄治療。“重獲新聲”貧困患者人工耳蝸資助項目的開展,給他帶來了希望。
去年11月下旬,柳州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為劉先生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復診時做開機測試,經過簡單的語言康復訓練,劉先生已經能夠分辨雙音片語及簡單短句。他的耳蝸植入手術效果良好。接下來,患者要繼續進行聽覺言語康復訓練,這樣才能逐漸適應日常的各種聲音。”
11名貧困患者受益
“人工耳蝸是照亮耳聾患者的一道光。”柳州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李紀輝主任介紹,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聽力障礙人士恢復聽力和言語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它由體外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脈衝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自“重獲新聲”貧困患者人工耳蝸資助項目啟動以來,柳州市已為11名符合條件的患者完成了人工耳蝸植入術。1月10日,5名患者復診時先後做了開機測試,其餘患者的開機測試預計在3月進行。已經開機的患者目前正在積極地做聽覺言語康復訓練。不久的將來,他們將回歸到正常的有聲世界,生活也將重回正軌。
保護好聆聽世界的窗口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聽力損失會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和生活品質,據抽樣調查,目前我國重度耳聾患者高達300余萬人。”李紀輝主任説,導致耳聾的因素有耳毒性藥物、遺傳、感染和疾病,因環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導致耳聾的人數在逐年增多。
先天性耳聾的最佳治療時間是6歲前。家長要留意孩子的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耳聾症狀並就醫。突發性耳聾的誘因很多,如酗酒、噪音、精神壓力大等。如果市民的聽力突然被按下“靜音鍵”,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專科進行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因為,耳疾的治療關乎一生的聽力。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鼓室內積液,可能是由於感冒或腺樣體肥大、鼻咽部腫瘤壓迫導致咽鼓管功能障礙所致。該病常發生於6月齡至3歲兒童。與急性中耳炎相比,由於缺乏急性或明顯的症狀,分泌性中耳炎經常被漏診。
李紀輝主任提醒市民,雖然分泌性中耳炎通常具有自限性,積液通常在4到6周內自行吸收,且許多病例都是輕微的,可能只會導致短暫的、輕微聽力損失,但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會經歷炎症反覆發作,包括繼發感染、粘稠液體,不僅會給患兒帶來疼痛,還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可能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應及時尋求耳鼻咽喉科醫生的專業幫助。 (柳州市人民醫院宣傳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