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假期?心理學家:休息享樂也很重要
發佈時間: 2022-01-21 10:53:36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長期壓抑自己的享樂慾望、只追求未來的目標,就可能會出現一種難以自控的狀態。
臨近過年,辦公室瀰漫著一股歡樂的氛圍,人人都在盼望放假,一閒下來就討論假期要怎麼玩——除了小A。
同組同事小B注意到了,就問小A怎麼回事,只見小A眉頭皺成了苦瓜:“我之前熬大夜趕項目時,也很累很想放假,但是現在一想到放假沒什麼事做,我就覺得很不自在,總感覺浪費了很多時間,就很焦慮……唉,我這樣是不是很欠打?”
小B忍住點頭和打他的衝動:“你這是平時工作太忙,自控力強過頭停不下來了吧!”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假期,還覺得是受苦呢
曾經有一項心理學研究,調查了100多個國家近兩萬人對休息的感覺,結果發現,除了我們都會想到的愉快、積極、自由等,還有些人會覺得休息是“煩人的(annoying)”“令人擔憂的(worrying)”“有愧的(guilty)”,等等。
為什麼好好的放假有人會不喜歡,還覺得是受苦呢?
小A可能也很無奈:我也不想的,但我控制不住這些想法,是它們自己“跑”到我腦子裏來的!
在心理學家看來,小A這種狀態,是“自我固化(ego-fixation)”了。臨床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發現,長期壓抑自己的享樂慾望、只追求未來的目標,就可能會出現一種難以自控的狀態,也就是,長期控制自己投入工作後,哪怕不想再堅持工作了,也沒辦法放棄對工作這件事的執念。
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態呢?
目標系統理論認為,我們日常工作時,需要控制自己不摸魚,才能實現長期的目標;而放鬆休息,則和長期目標相反,是一種當下的享樂目標。在實現其中一個目標時,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想法,來更好地實現它。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控制自己想玩的想法,去想“我需要工作”“摸魚可恥”等,來控制自己投入工作。但如果這樣想得太多,就會讓這些想法在我們腦中根深蒂固了,甚至在我們休息、享樂時,這些想法也會控制不住地侵入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沒法好好休息、享受假期了。
泡在工作裏太久,都沒法好好休息了?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們主要有兩種獲得幸福的途徑,一種是努力實現自我,另一種就是享受即時的快樂。有的人只喜歡享受即時的快樂,覺得一旦工作就是壓抑自己,完全不在乎未來會怎樣,這當然不合適。但在我們的社會規範下,有另一些人會“矯枉過正”,覺得前者才叫幸福,後者這種一時的快樂沒有意義,更無助於幸福——那他們就也想錯啦!研究發現,同時走兩條路的人幸福感才最高。
俗話説得好,“只學習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我們上班時間努力工作,下班時間就需要休息享樂來恢復,這樣才有更充足的精力應對第二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才更能感到幸福。
為了研究享樂,甚至有心理學家專門提出了“享樂能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不會被侵入性想法打擾,比如“不會在享受美好時光時,思考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則是能夠成功地享樂,比如“經常做我想做的事”。讀到這裡的你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泡在工作裏太久,都沒法好好休息了呢?
除了睡覺,我們還可以這樣休息享樂
為了讓自己更幸福,我們當然要在這個假期好好休息享樂。在Saundra Dalton-Smith醫生的TED演講中,列出了7個方面的休息方式,可以供我們參考:
1.身體休息:包括最基礎、被動的睡覺,還有主動的瑜伽、伸展運動、按摩等。
2.心理休息:白天可以安排一些“放空頭腦”的短暫休息,晚上則可以在床邊放上紙筆,如果總是有想法冒出來導致自己睡不著,就把它們記下來。
3.感官休息:有意識地隔絕外界的刺激,比如閉眼休息一分鐘,睡前關掉手機。
4.創造性休息:讓自己的靈感和創造力得到恢復,比如去看展、去戶外活動等。
5.情緒休息:找機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取悅他人。
6.社交休息:和能讓自己覺得自在的人在一起,享受和他們的積極互動。
7.精神休息:恢復自己的歸屬感、愛、接納感和目標感,可以通過正念冥想練習等方法達到,或者找心理諮詢師聊聊。這一點對於從“自我固化”狀態中脫離出來非常重要,如果小A能集中感受放鬆時那一刻的感受,能接納自己偶爾不想工作的念頭,就不會被頭腦中侵入的想法困住了。
當然啦,如果你覺得這些方法都沒有自己以前的方法好用,那就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好了,畢竟休息享樂的意義在於放鬆,而不是讓自己更焦慮。祝你好好享受春節假期。(殷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