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藥為食用,食藥互補,藥膳的正確食用方法學起來

發佈時間: 2021-12-03 10:10:09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醫藥膳,簡稱藥膳,是指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中藥)與食物按照一定原則進行組方,採用傳統飲食烹飪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作形成具有獨特色、香、味、形、效,具有防病治病、康復保健、養生延年等作用的一種特殊膳食,集藥、食、養為一體(《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藥膳將藥物與食物融為一體,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功,相得益彰。

穿越千年話藥膳

中醫學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與健康長壽之間的密切關係。《黃帝內經》提倡“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病後康復原則。孫思邈告誡世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的養生、治病原則。藥膳食療能夠在健康養生和疾病康復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藥膳的發展有一定的時間脈絡,幾乎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理論發展。藥膳形成于秦漢,發展于晉唐,興盛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十三方中已有烏鲗骨藘茹丸、蘭草湯、生鐵洛飲、左角發酒、雞矢醴等治療疾病的藥膳方。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用甘麥大棗湯治療臟躁證、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産後腹痛的記載。晉唐時期,藥膳的理論與應用得到了較大發展。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用海藻酒治癭病(甲狀腺腫)。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首設“食治”卷,提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的重要思想。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既有食性與食宜的描述,又有食忌與食方的記載,建立了完整的食療藥膳體系。宋、金、元時期是我國藥膳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宋代《太平聖惠方》中專設“食治門”,列述了諸多食治方,如杏仁粥、天門冬餅子等。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介紹藥膳方百餘首,首次從營養學角度分析飲食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成為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清時期,藥膳學逐漸成熟,涌現大量著作。明代《本草綱目》對藥粥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按功效將其分為消煩止渴、止瀉止嘔、消利水腫、補益肝腎、調理脾胃等類別。明代《救荒本草》則將可食用的野菜列入藥膳的範疇,使其應用更加民眾化、廣泛化。清代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主張飲食有節,注重辨別體質,講究食物宜忌。這説明辨證論治在食療藥膳方面已得到應用,中醫藥膳學逐漸成熟。

四氣五味養身心

藥膳同中醫藥一樣,以陰陽學説為理論基礎,採用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且以四氣五味為依據,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以達到健康無病的目的。

藥膳由藥物與食物共同烹制而成,因此也具有四氣五味。

四氣指的是寒、涼、溫、熱四種不同性質。如冬瓜、苦瓜、絲瓜、海帶、豆腐、鴨肉等性屬寒涼,配以魚腥草、菊花、薄荷、夏枯草、百合、金銀花,製成的藥膳有清熱、瀉火、涼血等作用。糯米、板栗、羊肉、牛肉、狗肉、雞、鴿、荔枝、紅糖等為溫熱性食物,配以肉桂、益智仁、高良姜、當歸、人參、薤白、陳皮、黑胡椒、龍眼肉、佛手等,製成的藥膳則有溫裏、祛寒、補陽的作用。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鹹。辛味有行氣、行血、發散的作用,如氣滯血瘀者可選用玫瑰花茶,風寒感冒者可選用蔥白粥、姜糖飲。甘味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如脾胃氣虛者可選用紅棗粥,胃陰不足者可選用冰糖燉銀耳。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遇氣虛自汗、泄瀉不止,可以五味子、烏梅等入膳。苦味有泄熱、燥濕的作用,遇熱證、濕證可食用涼拌苦瓜、炒慈菇、炒刺兒菜等。鹹味有軟堅瀉下的作用,遇熱結便秘、瘰疬可選用海帶排骨湯、龍馬童子雞等。

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在選用藥膳時,可將自己的體質與藥膳的四氣五味進行結合,綜合考慮。

陽虛質可多吃性溫熱的生薑、牛羊肉、胡椒粉、狗肉、雞肉、韭菜、蔥白、桂圓等。陰虛質應多吃涼潤滋陰的冬瓜、百合、梨、鴨蛋、牛乳、銀耳、鴨肉、海參、燕窩等。氣虛質可多吃益氣的黃芪、大棗、香菇、白扁豆、香菇等。痰濕質可多吃陳皮、白蘿蔔等以行氣、化痰。濕熱質可多吃利濕清熱的冬瓜、薏苡仁、馬齒莧、赤小豆等。血瘀質宜多吃山楂、金橘、芥末等以調暢氣血。氣鬱質可多食黑豆、海帶、紫菜、胡蘿蔔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特稟質飲食宜清淡、均衡,勿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食用宜忌須注意

《靈樞·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但食用藥膳,還有一些禁忌,主要是食忌和病忌。

食忌分為兩種,一種是藥物與食物相忌,古代文獻上有白術忌桃、李、蒜,人參忌茶、蘿蔔;另一種為食物與食物之間相忌,常見的有柿、梨忌蟹,鱉魚忌莧菜,蜂蜜忌蔥,雞肉忌黃鱔。

病忌主要指患有某種疾病的人不應再吃某種食物。如血病忌多食鹽,骨病忌多食苦,肌肉病忌多食甘,筋病忌多食酸。外症瘡瘍忌食魚類、海産、香菇等。熱病不宜吃溫熱性食物,陽虛寒症則忌寒涼性食物。此外,食物中有不少發物易誘發某些宿疾或加重病情,應該重視。海鮮類如帶魚、黃魚、蝦、螃蟹等易誘發過敏性疾病如哮喘、蕁麻疹;禽畜中的公雞、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及食用菌可能誘發陽亢頭痛、肝風眩暈、皮膚疾病;蔬菜類中的筍、芥菜等可誘發皮膚瘡瘍。

藥膳百般好,或為茶飲,或為菜肴,或為粥羹。依據個人體質,應時應季,合理配伍,即使是家常的做法,經常食用亦有功效。藥為食用,食藥互補,不妨將藥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倡導大家從藥房走向廚房,健康從“吃”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