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線上健身熱,專家提醒別走進這些“誤區”

發佈時間: 2021-11-05 11:06:02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智慧健身鏡、動感單車、划船機等居家健身設備在消費市場走俏;Keep、咕咚、悅跑圈等線上健身App用戶活躍;B站、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健身垂類內容爆髮式增長……

疫情催生了“宅經濟”,居家健身也逐漸成為受到大眾追捧的鍛鍊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乏科學指導,鍛鍊方式不當,居家健身效果不僅大打折扣,甚至會引發運動損傷。

為了瘦身,陳薇(化名)利用宅家時間跟著網紅健身博主帕梅拉運動。帕梅拉被網友稱為“AI教練”,不僅動作強度大,中途也幾乎不休息,這樣的健身強度一開始令陳薇的身體吃不消。但為了能快速見效,陳薇堅持這樣高強度鍛鍊了一個星期。

不料一週後,她的右腿內側膝蓋開始疼痛,體重也並未減少。經醫院檢查,原來是不恰當的運動方式引發了膝關節處的半月板受傷。

記者了解發現,像陳薇這樣盲目健身導致身體損傷的案例不在少數。同時,在當下部分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由於資訊良莠不齊,還出現了不少“速效”瘦身、健身類視頻,渲染了用戶的健身焦慮。

“目前,網路上圍繞著健身市場,出現了諸如‘七天練出天鵝頸,兩周減掉20斤’這樣的廣告資訊。從科學健身的角度來看,顯然是有違科學的。”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呂韶鈞分析,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短時間內迅速減掉20斤,勢必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對身體極其不利。

他表示,科學健身十分強調循序漸進,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手段、有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其中,運動量可以通過練習的時間來控制,運動時間短,運動量就小;反之運動量就大。運動強度可以通過心率來控制,有效的健身心率宜控制在自身最大心率的60%-80%。

成都體育學院教授余萬斌認為,不同人群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方式。其中,青年人在進行日常的有氧運動,比如,瑜伽、健美操時,運動強度控制在每分鐘心律為110次至130次,每週運動4至5次為宜。另外,每次運動時間應不少於1個小時,否則達不到減肥的效果。

聽著節奏勁爆的音樂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類似這樣的習慣不少人也有。業界人士建議,如果戴著耳機或者雙眼緊盯較小的螢幕,會造成運動者對於外部環境感知能力的減弱,應激反應也會相應降低,運動人員對於自身的疲勞程度、呼吸節奏等無法客觀把握,當在家中獨自鍛鍊時,容易出現運動損傷。對此,呂韶鈞提醒,線上健身也要增強安全防範意識,確保健身的安全性。

隨著秋冬季到來,減肥也迎來黃金運動時段。余萬斌表示,運動消耗是全身脂肪的減少而不是某一個部位,局部運動不能減去特定部位的脂肪,且局部消耗容易讓人疲憊。他建議,鍛鍊不能急功近利,一到兩周減少超過自身體重5%為宜。“採取適當的健身方式,保持安全有效的運動強度,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及次數,才能在鍛鍊中為身體帶來益處。”(記者 黎夢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