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24.6%

發佈時間: 2021-10-11 09:14: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10月9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辦、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承辦的202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現場宣傳活動在中國兒童中心舉行。據了解,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關愛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據人民日報消息,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24.6%。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而是一種疾病。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隨年級增長呈上升趨勢,一些孩子長期處於情緒低谷。

主動求醫的孩子病恥感低,治療效果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師、兒科專家何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有一些青少年會利用網路表達抑鬱情緒,這種現象的盛行甚至讓網民們創造出了“網抑雲”等不友好的詞語。客觀上看,無論是愉悅、焦慮還是抑鬱,怎樣的情緒表達性質都是一樣,不要過多的要求大家不要表達,反而要允許這種抑鬱情緒的適當表達。並且網路是一種不實名的表達,在表達的時候反而會更舒暢一些,這也是一種緩解情緒的辦法,就像運動有時候也是一種舒緩情緒的方法一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師、兒科專家陳旭透露,從臨床上的感受看,兒童青少年前來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時,有約三分之一是自行前來、有約三分之一是家長帶著過來、還有約三分之一則是由學校老師帶著過來。

“老師有時候可以發現孩子行為上的一些變化,比如現在青少年比較常見的症狀——非自殺性自傷,老師和同學會注意到這種情況,這可能會成為促使老師帶領孩子前來就診的一個原因。另外在學校裏孩子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係發生了改變,這些都是老師更容易關注到的現象。還有一些住校生本身就長期跟老師和同學在一起,他們可能會是第一個提出要求孩子去醫院進行篩查評估和就診的對象。”

陳旭説,目前還有一些孩子在就診前會自行在網上尋找一些量表進行自測,因為這些孩子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有感受的,通過自測量表發現自己可能有一些問題需要醫生的幫助,這樣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在談論心理疾病時,對“病恥感”和“病識感”的討論常是繞不過去的話題。何凡告訴記者,那三分之一的自行前來求醫的兒童青少年的病恥感是很低的,他們求救的慾望甚至比一些成年人還要強烈,而這一部分自行前來求醫的孩子,在接受治療後的效果也非常好,無論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還是聯合治療。

“這些孩子的症狀可能不是那麼嚴重,但是他們很痛苦,比如有強迫、焦慮、抑鬱的問題,或者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抽動的情況等等。”何凡表示,在接診的過程中,他們反而會發現父母對孩子求醫的行為不理解,“父母可能會覺得,你現在不是挺好的嗎?上學也沒問題,跟同學相處得也好,有時候還哈哈大笑,甚至還能玩手機遊戲。其實家長和一部分老師都不能理解,因為孩子的學業好像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社會功能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兒童青少年的抑鬱障礙存在很多不典型性

陳旭強調,跟成人相比,由於兒童青少年還處於大腦和身體的快速發展期,情緒也處於快速發展期,所以他們的抑鬱障礙可能存在很多不典型性,表現為一種不穩定性。

比如成年人可能會比較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抑鬱的心境、低落的情緒,而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説,這種內化的情緒體驗可能不那麼深刻,可能更多的表現為外化的情緒和行為——比如可能表現為跟父母爭吵導致親子關係受影響,可能表現為跟同學跟老師的關係變得緊張。此外,孩子還可能表現得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一些衝動行為,比如在家裏摔東西,甚至推搡父母、虐待小動物,這些都體現為兒童青少年在抑鬱障礙上的不典型性。對於成年人來説,抑鬱障礙的人常表現為睡不著吃不下,那對兒童青少年來説,它的不典型性可能表現為吃得多、睡得多。

“抑鬱障礙既好治療,又不好治療。”陳旭指出,抑鬱障礙患者需要規範診療,目前治療的有效率可以達到精神科疾病裏較好的有效率,但同時抑鬱障礙又是不好治療的,因為它容易反覆。大概百分之七八十孩子的抑鬱症在成年期都還會有復發,所以如何去監測預警,然後進行早期評估和干預,預防復發也是一個重要的難題。

在治療方面,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説,要更強調一個完善的支援系統。小到家庭父母,大到社區、學校甚至整個社會都是支援系統,而支援系統對兒童青少年的康復是極為重要的。

記者 嚴雨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