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康焰 醫務人員背後,默默支援的人最讓人感動

發佈時間: 2021-09-28 10:39: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康焰 醫務人員背後,默默支援的人最讓人感動

新京報:如何看待“重症八仙”這個稱呼?

康焰:本來説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但面臨醫療救治的問題,就想到了“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我們開玩笑地説,幸好有姜利教授在,否則變成了“八大金剛”。這個稱呼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也有了更多的責任感,也有了更多信心來抗擊疫情。

8月26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從揚州撤離,走的時候,揚州重型、危重型病人已經清零,剩餘治療工作交給了江蘇省專家組。自參與武漢抗疫以來,與其他七位“重症八仙”一樣,康焰也有大半時間奔忙在抗疫一線,從湖北武漢到黑龍江綏芬河、新疆喀什、山東青島、河北石家莊、江蘇揚州,從最初的“遭遇戰”到後期的“阻擊戰”、“殲滅戰”。而在這其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在背後默默支撐醫務工作者的幕後英雄。

從突如其來的“遭遇戰”到有備而來的“殲滅戰”

8月6日,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後,康焰啟程了,這一次的目的地是揚州。8月7日抵達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時,東南大學副校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邱海波已經在坐鎮指揮,ICU裏收治著20多名重型患者。康焰抵達揚州後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對病人做好分層,因為不同病情的患者治療方案並不一樣。對於輕型普通型病人,更多的是早期關注,防止轉重症;對重型病人會給予更密切的關注,恰當進行支援性治療,盡可能遏制病情進展;危重型病人集中在ICU救治,醫療專家組成員每天會去給這些病人一個個臨床查房,目的是讓每一個病人得到最適合他的治療,獲得最好的結果。

康焰抵達揚州後不到三周的時間,重型病人便已清零。“在武漢是突如其來的‘遭遇戰’,後來是阻擊戰、殲滅戰,我們是有準備的。”與支援武漢時所遭遇的情況相比,康焰説,隨著一步步完善到第八版,實踐證明,作為治療新冠的指導性文件,國家版診療方案非常有效。

回想起2020年2月7日抵達武漢時的情景,康焰坦言,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救援隊領隊的他,帶領著130人的隊伍與新冠肺炎病毒打“遭遇戰”時,其實一開始心裏沒底。康焰説,醫療隊帶去了很多重症救治物資,隊伍裏40%是重症醫護人員,可謂有備而來。出發前,他承諾“一定要130個人出去,130個人完整無缺地帶回來”。但抵達病區後,由於病區是從普通病房改建而來,從技術標準而言並未達標,供氧壓力不夠,加上每天防護服不夠用,康焰和隊員們的內心也會有焦慮、擔心。

初到駐地酒店,他們又重新實踐了防護服穿脫,並進行了感染防控培訓,確保每個人都清晰地了解規範。一個星期後,很快走上了正軌。康焰説,基於一些時間的積累和經驗,醫護人員的防護越來越科學,此後走過這麼多地方參與抗疫,對於新冠病毒,他已經是平常心態:“面對重症病人的救治,我們必須衝在前面,這是刻在骨子裏、流淌在血液中的刻骨銘心的痕跡,風險是有的,但在內心深處不會退縮。”

作為醫療團隊的主帥,康焰當時要負責統籌規劃,在極短時間將臨時團隊形成最大合力。但只要時間允許,他都會堅持每天在床旁查看患者,指導實施臨床治療。在武漢,康焰參與了醫療隊第一例床旁氣管插管、第一例深靜脈置管、第一例拔管、第一例俯臥位通氣、第一例有創機械通氣患者外出CT檢查等。

此後,康焰也一直在各地參與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當問及家人的感受時,康焰説,太太是一名麻醉醫生,很理解他的工作。2003年SARS疫情時,他們醫院雖然沒有收到病患,但也在組織醫療隊,他和太太都各自報名了,當得知對方報名時,兩人也只是相視一笑。“和邱院長他們相比,我的時間算短的,家裏人很理解,沒讓我操心家裏事兒。其實我也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工作而已。”康焰笑著説道。

感動於背後英雄的付出

從武漢回來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再次回想起當初的抗疫情形,讓康焰更為感觸的是那些默默在背後支援醫療工作者的人們,有志願者,也有媒體記者。

讓康焰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個志願為他開車的小車駕駛員。那時,醫療隊隊員們基本都是從酒店到醫院,兩點一線,地方政府給每個隊配備了公共交通汽車,滿足醫療隊的出行需求,所有駕駛員都是志願者,他們日夜輪流值守,不能回家,基本兩三個小時後就會有接送需求,經常晚上兩三點、三四點,車上就會載著換班的醫療隊員往返,“駕駛員都説沒關係,只要打電話就會來接送,一天安排了10多個車次。”他們的辛苦,康焰和醫療隊隊員們都看在眼裏。

讓康焰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小車駕駛員。那時,他每天下午五點都要去武漢會議中心參與國家專家組的死亡病例討論,在這個被醫務人員開玩笑地稱之為“過堂”的討論中,會總結每一個死亡病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讓此後的救治更有效。從醫院到武漢會議中心,單趟車程約需40分鐘。為此,地方政府為康焰配備了一輛小汽車,滿足其臨時出行需求。其實,康焰可以自己開車前往,他也是這麼對駕駛員説的,但駕駛員堅持要送。“他注意到我每次都會在后座打盹,堅持要開車,就希望我路上可以休息一下。而且每次他都會給我帶一小杯咖啡,對我們這些支援抗疫的人,他們都心懷感激。”事後回想,康焰仍內心溢滿感動。

康焰關注到的,還有那些與醫務工作者一樣奮鬥在一線的媒體工作者。康焰還記得,在武漢時跟著他們在病房裏一起呆了一個月的那兩個“小朋友”(年輕記者),當醫療隊撤離時,他們還沒有離開,依然堅守在一線報道。“以前我對媒體的態度,是儘量避開的,但後來發現,病人的真實狀態通過媒體正面傳遞給社會後,會得到社會的關注,讓事情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康焰説,正是因為媒體記者的報道,武漢當時的真實狀態、所面臨的問題、更多正能量的事情才能及時傳遞給全國人民。在抗擊新冠疫情中,背後有太多支撐著醫務人員工作的人和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全民參與的行動,醫務人員只是因為救治病患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褒獎,也是極大的認可。”康焰説。

目前,散發性的新冠疫情仍會在一些地方出現,“重症八仙”中的幾人時不時會在某地“巧遇”,雖然在武漢之後8個人再未聚集,但在“重症八仙群”裏,大家除了對彼此的關心外,也會關注和溝通各地的救治情況。在康焰看來,重症醫學經受住了這次疫情的考驗,也抓住機會得到了發展,被更多人所關注和重視,其所體現出的價值,會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這是學科發展進入良性迴圈的新開端。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