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 400余天堅守,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發佈時間: 2021-09-28 10:37:5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邱海波 400余天堅守,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新京報:如何看待“重症八仙”這個稱呼?
邱海波:“重症八仙”能很快得到公眾的認可,其實是因為我們這八個人恰恰是最後留守的專家,而留守的八個專家引起大家這麼強的反響,其實是整個社會對在武漢疫情期間醫務人員的一個認可,對重症醫學醫務人員的認可。
9月19日,邱海波又出發了。這一次,他接到了國家衛健委的調令趕往福建廈門。
從2020年1月19日奔赴武漢參與抗疫至今,東南大學副校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邱海波已輾轉全國15個地區,400余天堅守在抗疫一線,是“重症八仙”中出征時間最長的一位。
焦灼的武漢抗疫,“盯”出來的經驗
2020年1月19日,邱海波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令,以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和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的身份奔赴武漢,參加疫情防控和救治指導工作。不曾想,這一齣門就是139天,從武漢到黑龍江再到吉林。
“ICU醫生是為重症患者而生的。重症患者在哪,我就應該在哪。”一到武漢,邱海波放下行李就扎進了抗疫“紅區”,每天輾轉于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重症集中收治醫院,在最凶險的ICU病房裏,與新冠病毒短兵相接。
初到武漢,是邱海波最焦慮的時期,病人基數大、缺床位、缺設備、缺醫務人員、缺治療方法。在接受採訪時,他坦承,穿上防護服會束縛人的思想,動作也變得笨拙,進入ICU的那一刻也會緊張,但是當看到病人需要緊急處理時,會從內心産生很強烈的衝動想要去救治,反而顧不上害怕。
由於病毒傳染性極強,疫情發生初期,有些醫護人員對床邊的高感染風險操作心存顧慮,尤其是氣管插管這樣的高風險操作。邱海波便親手示範為患者施行機械通氣等搶救措施。他用自己的行動來示範,只要做好防護,就不會被感染。在防護服特別緊缺時,他隻身一人進入ICU,直接給護士下醫囑。他也堅持要求ICU醫生堅守在重症病人身邊,因為只有突然發現的病情變化,沒有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幾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盯”出來的。
“如果你害怕了,別人就更害怕。我們不能在最後這個階段功虧一簣,要有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的信心,應該衝上去。”在與疫情的較量中,邱海波強調,對重型、危重型病人的救治,一定是個體化治療,而這種治療要基於在床旁觀察病情每個點的變化,來判斷治療是否正確。靠著這樣的信念,他一次次掰開死神的手,給了患者更多生的機會。
從定點收治醫院到社區醫院,再到方艙醫院,在武漢的99天裏,邱海波一家家醫院巡查,足跡遍佈數十家醫院,白天帶領醫務人員早篩查、早發現,避免輕症發展為重症,從普通型患者中篩選重型患者,晚上在駐地揣摩研究治療方案,進一步強化和細化治療流程和規範,參與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並主導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療路徑。2020年3月,邱海波“一月白頭”的照片曾引發熱議,但在他看來,那只是照片曝光度的問題。不過大家仍然注意到了口罩下的面容明顯消瘦。
作為“國字頭”專家,邱海波和其他專家曾多次面向孫春蘭副總理彙報工作。當武漢一床難求時,他建議開設重症醫院,儘快增加重症醫學床位,專門收治重症病人。這一建議很快被採納,重症病人“人等床”的局面轉變為“床等人”,更多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成為打贏武漢戰役的關鍵舉措。
哪兒有需要去哪兒,“無縫銜接”出征多地
2020年6月5日從吉林回到南京一個多月後,邱海波又出發了,這一次是烏魯木齊,此後,他去過大連、哈爾濱、營口、瑞麗等多地,直到近期南京、揚州疫情,幾乎一直都在出征抗疫的路上。邱海波説,這是他的責任,因為每個地區的疫情都有不同之處,病人人群、病毒毒株會有所不同,導致了需要根據臨床特徵來治療。而每一次積累的經驗,對應對新發疫情都有幫助。
今年7月20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生疫情時,邱海波還在雲南瑞麗參與應對輸入型疫情。獲知江蘇本輪發生的疫情錯綜複雜後,他于7月25日回到江蘇南京參與救治,又于8月初前往揚州。揚州疫情的特點是老年人多、基礎疾病多,而德爾塔病毒傳染性強,病情發展較快。基於此前積累的經驗,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江蘇工作組揚州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邱海波再次強調,早期治療關口一定要前移,“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尤其對高危病人早期干預的策略,是防止病人發展成重型、危重型的重要策略。”邱海波表示,作為臨床醫生,只有去觀察每個新的變異病毒的臨床特徵,才可能更有效地對病人實施個體化治療措施,總結病毒感染的特徵,以便未來形成更加科學、精準的治療策略。
“其實每一次疫情都可以看到,我們控制的速度越來越快,防控和救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精準。”
這一年多以來,邱海波更多的時間都在外奔忙,對家人的支援,他充滿愧疚與感恩。去年4月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談及從武漢直接轉戰黑龍江哈爾濱,邱海波曾接連説了三次“其實她挺希望我回去的”。儘管夫人在電話中落淚,但仍然説著“沒關係,你去吧,沒問題的”。護理專業出身的她,知道丈夫肩上的責任有多大。提及夫人的支援,他兩次因哽咽不得不短暫停止採訪。彼時的他或許不曾想到,這樣的狀況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國家需求和臨床需要,才是老師的科研方向和奮鬥目標,彰顯了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崇高職業道德,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匠心探索精神。”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謝劍鋒如此評價邱海波。
在抗疫一線奔忙的邱海波,不僅僅是一名臨床醫生,還是位“兇”名遠揚的老師,他對學生、對團隊的要求極高,近乎苛刻,被他訓哭的學生不在少數。採訪中,聽到自己的“兇”名,邱海波笑了,隨即又嚴肅地説:“既然選擇了重症醫學,就和病人的生命緊綁在了一起。我對學生要求高,是因為病人對重症醫生的要求高。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專業,需要的是團隊配合,在病人的生命鏈條裏,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邱海波認為,ICU是一個能創造生命奇跡的地方,這需要每一位ICU醫生盡100%的努力,接力為病人抓住即使只有1%的希望。他希望在5-10年裏,中國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重症醫學學科隊伍,在國際上發揮引領作用。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程守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