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區分類型調理異常出汗

發佈時間: 2021-09-16 11:22:43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有些人動輒滿身是汗,一天換好幾件衣服;有些人晚上出汗多,甚至被熱醒。這些出汗情況正常嗎,有什麼解決方法?

“出汗是人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氣溫升高或運動後,都會出汗。”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關崧説,汗是一種津液,在陽氣的蒸騰汽化之下,從汗孔排出。中醫理論認為,出汗是陰陽平衡、正邪相爭的結果。當正氣充足時,出汗就正常;當陰陽失衡,比如衛氣太強,出汗會過少;當衛氣不足,出汗會過多。

關崧説,按照中醫理論,出汗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自汗自汗不是因為天氣特別熱或運動量過大而出汗,而是由於自身衛氣不足,毛孔關閉不嚴,汗津固攝不住而出汗,特別是白天沒運動狀態下汗滴不住地往下淌,或者相同情況下,比別人出汗多。一般這樣的人因為氣虛而出汗,主要是肺、胃、脾、腎虛所致。這類人群往往體型偏胖,容易感冒,免疫力較低。有些人虛久了,也會傷及陽氣,出現陽虛症狀,如畏寒、大便溏薄等。

盜汗夜晚睡覺時出汗多。這樣的人通常是陰虛,主要是腎陰虛,或者肝腎陰虛。盜汗者往往體型偏瘦,伴有口乾舌燥、口渴、頭暈、腰膝酸軟等症狀。

不同部位出汗也有講究。

頭汗、額汗有些人頭部易出汗。即身上不出汗,頭上或額頭出汗,汗到脖子以下就不出了。脖子以上出汗,往往是體內有濕熱,或上焦熱盛、熏蒸導致的汗液在頭部流出。

心胸汗即心口周圍出汗。常人心陽比較旺盛可以很好散熱,使得汗液從胸前流出,可見心胸部位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就是病了,多見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的人群。

半身汗有些患者是半身出汗,要麼上半身出汗,要麼下半身出汗,多見於糖尿病患者;還有左半身或右半身出汗,多見半身不遂患者。他們多是因神經受損,體液迴圈不好造成的。

手足出汗有些人手心、足心特別容易出汗,往往也是陰虛導致的。

還有些出汗,是汗液顏色有問題。我們通常出汗是無色的,背心發白留下汗漬,但有些人出汗後,背心發黃,中醫稱其為“黃汗”。這類人群往往是濕熱體質,表現為嘴中略苦、口渴,但不願喝水,小便發黃,舌苔膩,這是肝膽濕熱內鬱的病證。

針對以上不同情況的出汗,可用中藥調理。對於肺胃不固、容易自汗感冒的人,可用玉屏風散。其中含有黃芪、白術、麻黃根、防風、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黨參、炙甘草等中藥,有益氣固表、止汗功效。對於夜晚盜汗的人群,肝腎虧虛,津液不足可能性大,常用經典藥方是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黃、酒萸肉、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也可加減知柏、枸杞、菊花,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如果有人邪熱鬱阻,出黃汗特別厲害,最好不要自行調理,需就診請醫生治療。

除了服藥,出汗還能靠食療解決,方便在家調理。中醫講,肺主氣屬衛,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汗液自出。對於肺陰虛的人,可以吃些補益肺陰的食物,比如用銀耳、紅棗煮湯,有補益氣血、滋陰補陽的作用。如果正氣不足,氣虛自汗,可用黃芪、糯稻根、麻黃根加點蜂蜜熬湯,能益氣固表止汗,對脾胃虛弱的人很有幫助。對氣血虧虛的人,可以用浮小麥、紅棗、桂圓、甘草放在一起煮粥,起到收斂汗液、補益氣血、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白天易自汗、夜晚睡眠易盜汗的中老年人,可用烏梅、黑豆、淮小麥煮湯,能夠斂肺生津、止汗益氣。如果是肥胖人群,濕熱較重,可以用紅豆、薏米、荷葉煮湯,可祛濕健脾、滋陰補陽。對於半身不遂或血脈不通的患者,可去中醫院做艾灸。(李珍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