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父母需用心發現孩子的“孤獨”

發佈時間: 2021-08-19 10:05:49   |  來源: 中國婦女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內心豐富卻無法與人溝通;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美麗可愛卻沉淪在孤獨世界裏,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孤獨症患兒。

“孤獨症對患兒身心會産生嚴重不良影響,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早期科學干預,中重度孤獨症可致殘,輕度孤獨症也可出現嚴重和複雜的社交、情緒和行為問題。患兒家庭也常常面臨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鄒小兵近日在國家衛健委組織的線上訪談中提醒:近幾十年孤獨症發病率不斷升高,已成為許多國家新的公共衛生問題。

鄒小兵介紹,孤獨症又叫自閉症,是一類(組)先天性或是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其主要特徵為社交溝通障礙、狹隘的興趣、重復刻板行為以及感知覺異常。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9年發佈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Ⅲ》顯示,我國目前已有超過1000萬自閉症患者,自閉症發病率達0.7%。該病致殘人數超過目前我國統計在冊的殘疾人數的1/8。

孩子若有7種表現,需高度警惕孤獨症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劉靖教授于線上訪談仲介紹,孤獨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約有2/3的兒童在嬰兒期開始起病,還有1/3孩子雖經歷了一個相對正常的發展階段,但到1歲半左右孩子言語能力開始倒退,出現特徵性的孤獨症症狀表現。劉靖指出,孤獨症三大類核心症狀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局限狹窄;行為刻板重復。當孩子出現以下7種行為時,家長一定要高度警惕。

1.跟孩子説話,他根本不予理會。孤獨症孩子缺乏社會交往動機,會孤僻離群、我行我素、自娛自樂,不主動與人交往,尤其是不主動與同齡孩子交往。如果跟他説話,他可能根本不予理會,也沒有目光的交流和互動。

2.用一些奇怪方式跟人交往。劉靖指出,輕一些或年齡稍大的孤獨症患兒,會有與別人交往的一些興趣和願望,但是啟動存在困難,不知道如何交往,只能在旁邊默默看著;還有的孩子會用一些刻板重復的語言跟人交往,比方説見了小朋友就問“你多大了?”“你家住在哪?”還有孩子會用一些奇怪行為跟人交往,比如不分場合去摟抱、親別人或掐人,這是他潛意識裏跟人交往的方式。

3.不會用點頭、搖頭來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孤獨症患兒缺乏社會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也難以理解社會交往的規則。”劉靖説,交流障礙包括言語交流障礙和非言語交流障礙,前者家長會予以更多關注。而非言語交流障礙方面的表現,有的家長可能沒有關注到,比如有些孩子不會用點頭、搖頭來表示同意、不同意,這就是非言語交流障礙的表現之一。

4.在語言理解上存在困難。劉靖介紹,比如問孩子“你多大了?”他就會比劃著告訴你“我這麼大了。”因為他不知道這是問他幾歲了。一些智力發育較好的孤獨症兒童,在言語理解方面同樣也會出現問題,他們對一些幽默、玩笑等也不能很好理解。

5.出現即刻模倣和延遲模倣行為。比如問孤獨症患兒“你多大了?”他也會重復問“你多大了?”有的孩子還特別喜歡聽廣告,會自言自語重復廣告詞;甚至會重復問同一個問題,重復説一個他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其語言、語調、語法、句子結構也會出現異常;他們難以去描述一些事情,難以啟動話題,同時也難以維繫話題,或靠刻板重復的語言跟人溝通和交流。

6.對重復、旋轉的事物高度癡迷。如有的孤獨症孩子喜歡轉的東西,會轉鍋蓋,一轉轉半天,樂此不疲;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聽下水道的流水聲;有的孩子會反覆倒錄影帶,就看那一段電視;有的孩子重復上下樓梯、重復用一種方式玩玩具,吃飯就吃一種飲食,衣服也不換;還有的孩子會有一些奇特怪異的刻板重復動作或行為,如看手、轉手、自己轉圈等。

7.拒絕改變。比如家裏傢具位置不能變,老師髮型不能變,變了以後孤獨症患兒就會很焦慮不安。他們還會對一些感覺刺激産生和同齡孩子不一樣的反應或特殊興趣,如有的孩子痛覺特別遲鈍,有的孩子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還有的孩子會追著聞別人身上的味道,或是斜著眼看東西等。

劉靖提醒,這三大類核心症狀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對孩子的發展和其整體社會功能和適應都會産生不良影響。

早發現早干預,對孤獨症治療非常重要

鄒小兵強調,孤獨症的早期發現非常重要,可為早期干預奠定很好基礎。但是對於家長和基層保健醫生而言,早期發現還是挺困難的,尤其在1歲前。大多數家長往往可能要到孩子1歲半左右才會注意到孩子發育的一些異常情況,一旦發現異常一定要帶孩子及時去看醫生,兒童保健醫生也通常可能在這個年齡段注意到一些孤獨症早期跡象。

劉靖認為,早期發現孤獨症實際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去實施。作為家長,要了解孤獨症的早期臨床表現,從而能識別孩子的一些症狀。在預防保健體系,要把孤獨症篩查融入兒童日常保健工作之中,通過孤獨症預警徵、疾病線索、篩查量表的使用,使孤獨症孩子在日常保健中被發現。其中很重要一個途徑是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包括對幼兒園老師、兒科醫生的培訓。劉靖説,現在經常接診到幼兒園老師和其他兒科醫生推薦來的孩子,這些對早期發現和診斷孤獨症都具有重要意義。

兩位專家均認為,早期發現孤獨症是早期診斷和干預的基礎。應加強指導家庭、學校、社區、醫療和康復機構做好兒童孤獨症健康管理,建立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的服務機制,促進孤獨症患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記住“五不法”,可早期識別兒童行為異常

其實,孤獨症的早期發現主要依靠家長和醫生對孩子行為的仔細觀察。鄒小兵介紹,目前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提出簡明扼要的“五不法”,即當孩子在1歲半左右時,如果他不怎麼看、不怎麼應、不怎麼指、不怎麼説、行為有些不當,其中也包含少看、少應、少指、少説、行為不當,家長應能早期發現兒童行為的異常。

鄒小兵對“五不法”進一步解釋説,比如孩子對你的目光注視是不是少或沒有;他不怎麼會用手指指物,比如媽媽問“爸爸在哪兒?”他會不會用手去指一指;爸爸媽媽從外面回來,孩子跟爸爸媽媽之間會不會形成很好的目光注視;在1歲到1歲半、2歲之間,孩子會不會出現第一批有意義的語言,如看見媽媽説“媽媽”,看見爸爸説“爸爸”。如果這些都沒有出現,同時伴隨著孩子喜歡看手、轉東西、看燈光,手上總是拿著某些東西,該笑時不笑、不該笑時又笑,孩子如果出現這樣一些反常行為時,家長就應考慮帶孩子去看醫生。

鄒小兵特別提醒,在等待醫生確診期間家長也要有所作為,別讓孩子總是一個人獨自閒著或總一個人獨自忙著,要讓他總是處在與爸爸媽媽或養育者一對一、面對面、快樂、密集、互動的情景活動和遊戲中,這樣才不會耽誤孩子。即使到了再去看專科醫生時,可能發現孩子已有些進步了。總之,家長要儘量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儘量多一些親子互動和陪伴。(全媒體記者王凱 耿興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