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建黨百年:致敬中國整形美容事業先驅之宋儒耀
發佈時間: 2021-07-09 10:33:38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序言: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産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中國整形美容行業發展的道路上,有這麼一群醫學專家,作為中國共産黨黨員或者追求共産主義理想的他們,為了中國人民的美好追求,執著探索,追求卓越。
獲得抗美援朝個人記大功的八大處整形醫院創始人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傳説中的八大處整形醫院,是我國唯一的一家三級甲等整形外科專科醫院,由我國第一位整形與頜面外科教授宋儒耀于1957年創立。
1948年,宋儒耀畢業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進修學院,獲醫學科學博士學位。同年他放棄留在國外的機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擔任華西大學口腔醫院院長。
回國不久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由於美軍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彈(一種燃燒時像瀝青似粘在身上的燃燒物體),給從沒有見過此種炸彈的志願軍戰士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很多志願軍的頭部、頜面等裸露部位遭到嚴重創傷、燒傷。由於宋儒耀曾在美國學習相關治療知識的經歷,1951年3月,中央軍委直接下令西南軍區組建一支援朝醫療隊,由宋儒耀教授擔任隊長並負責選拔。
宋儒耀認真分析二戰經驗,“當時我們的志願軍沒有鋼盔,打仗時頭、臉必須暴露在外面,頜面部損傷率應該是很高的。”考慮到這點,宋儒耀提出頭部、頜面部創傷沒有口腔科醫生沒辦法工作,一般醫生不甚了解口腔頜面部的生理、解剖情況,缺乏對上下頜關係的認知,難以恢復其功能,因此醫療隊應以口腔青年專家為主,他們有充分的口腔生理、解剖、病理知識和健康身體適應戰場上特殊的環境。另外,宋儒耀教授憑記憶將在美國使用的口腔醫療器械畫出圖形,並指導華西校辦工廠加工出了一批最新型的口腔醫療器械。
1951年4月,由宋儒耀率領的“西南志願援朝整形外科手術隊”離開成都,在志願軍後勤衛生部所在地瀋陽展開積極救治。
右一為宋儒耀
儘管宋儒耀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救治要點,然而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人們的想像。曾兩次參加過抗美援朝醫療救治工作的周樹夏永遠記得那刻骨銘心的一幕:一天,從戰場上搶救下來一名年僅18歲的小戰士,頜骨錯位而導致面部畸形,頭部80%三度火器燒傷。因為面部的嚴重創傷,小戰士咀嚼功能喪失,雖經多次搶救,但幾天后終因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
據資料顯示,中國人民志願軍負傷人數322769人中,傷類中排前兩位的為炸傷和槍傷,分別佔61.6%和17.0%,凍傷、燒傷和毒氣傷害分別佔11.1%、1.8%和0.1%,頭面部受傷的士兵佔戰傷總人數的10%左右。
野戰醫院剛搭建好,第二天大量傷員被源源不斷送來,醫療隊不分晝夜戰鬥在手術臺上。宋儒耀教授白天一邊用自製的醫療器械給傷員動手術,一邊安排其他隊員觀看學習,晚上還編寫講義、上課,後期還親自指導隊員給傷員動手術。
據宋儒耀的弟子兼助手王翰章回憶,“每天早晨,天不見亮起床,查完房就進手術室,一站就是一天,累了就和衣在地上瞇幾分鐘,起來脫了衣服繼續手術,回去時,已經是晚上10點過,又寫工作筆記、手術記錄。”
為了有效地提高救治率,減少部隊的減員,醫療隊科學地組織並採取了“階梯治療法”,即對志願軍傷員從前線開始,分為衛生兵、急救員、運輸員、接收站、醫療隊5個階梯逐步治療。
就這樣,在高強度的車輪戰手術下,宋儒耀率領的醫療隊共救治傷者1000余人,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了整形外科輝煌的一頁,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衛生部表彰,授予醫療隊集體一等功,宋儒耀個人記大功一次。
據説還有一個特別感人的故事,當聽説西南援朝手術隊準備換防,特別是宋儒耀要回去的消息,許多病員為了挽留他們,居然拒絕治療。
1952年,西南援朝醫療隊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艱巨使命,帶著由傷病員們簽滿名字的國旗回到成都。
宋儒耀除了創建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之外,1957年,他還成功完成動物的斷肢再植實驗和自體腎臟移植,成為我國最早開始這項研究工作的專家。
宋儒耀還把過去需要多次手術才能完成器官再造的傳統整形方法,改變為只需一次手術即能完成,如全鼻、全耳、陰莖等再造術,這是整形外科史上的一個革命。
1983年6月1日,在舊金山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面部整形與再造外科學術會議上,大會特授予宋儒耀最高榮譽“金鋸獎”,成為獲此整形外科最高獎的首位中國學者。
1985年,宋儒耀加入中國共産黨。
2003年2月19日,宋儒耀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淩燕)
參考文獻:
1、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官網
2、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官網
3、《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誌》整形美容外科史話,李世榮教授主編的《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