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幼兒思維啟蒙中的焦慮與期待
發佈時間: 2021-04-26 11:17:20 | 來源: 中國婦女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近年來,“內卷式雞娃”成為熱詞,家長和孩子的“數學焦慮”也愈發凸顯,課外培訓低齡化嚴重。對此,業內人士提醒家長,不要把這類課程“想得太神”,最重要的是通過課程讓孩子産生學習興趣。自主、興趣和獨立探索應該是學齡前兒童思維教育的關鍵詞。對學齡前兒童思維啟蒙,家長可以在家庭中進行。
近年來,“數學熱”在啟蒙教育領域逐漸興起。打開一些小視頻app,經常可以刷到各種兒童數學思維訓練線上課程的推銷廣告,這些廣告有的控訴家長:“你怎麼還在教孩子掰手指學算術?”有的危言聳聽:“你知道2~8歲的孩子家長不重視數學思維培養的後果是什麼嗎?”還有的誘導:“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智商情商都會特別高”。乘著線上教育的東風,通過“販賣焦慮”,讓年輕一代家長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心存執念,最終使這些課程在短期內便實現了用戶量的爆髮式增長。
那麼,思維訓練能對兒童産生怎樣的積極作用?家長對兒童思維訓練課程應報有怎樣的期待?在家庭中,家長又該如何將思維啟蒙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與多位業內人士探討了這一話題。
兒童思維培訓重在培養孩子的興趣
近年來,在線上教育的迅速崛起和“內卷式雞娃”成為流行熱詞的背景下,家長和孩子的“數學焦慮”也愈發凸顯。從屢禁不止的奧數熱就能看出,孩子數學好對家長來説似乎就是一張金招牌。
不過,家長的教育觀念也有所變化。
中科院發佈的《2020年線上教育行業小班課發展研究及前瞻報告》顯示,近年來家長對孩子數學方面的期望已經由原有的考試成績提高,變為對學科興趣的重視,以及對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要求。
家長教育觀念的進步,與兒童數學思維培訓課程的興起,不謀而合。但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不少課程建議家長從孩子2歲便可報名。
“現在課外培訓低齡化嚴重,很多教學都提前到了學前,學齡前兒童目前能學的除了英語就是思維課了。”家成教育創始人韓寧觀察到,“絕大多數家長都怕孩子被同齡人落下,有能給孩子學的,那就趕緊學一個。”他因此提醒家長,不要把這類課程“想得太神”,最重要的是“通過課程讓孩子産生學習興趣”。
家長李女士告訴記者,如今,數學思維培訓課已成為學齡前兒童家長新的必選項。此前,她曾篤定認為,“數學能力強的孩子,一定是邏輯清晰、思維能力強的孩子”。然而上了半年,李女士逐漸覺得,“課程中有不少套路”,最終和孩子終止學習。
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家長由報名線上課變為自己購買教材在家中施教:“每個孩子特點不一樣,父母應清醒一點,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思維啟蒙路子。”
素質教育的入口、人才培養的需要
針對兒童數學思維課的必要性,從業者持不同觀點。
有人認為,數學思維課本質上是奧數課的改頭換面、提前起步。也有人認為,思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入口,也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養。
“AI時代加速到來,程式化重復的、僅靠記憶和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由機器完成,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也正因此,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動態智力開發創始人任其然看來,未來社會的競爭更多是跨界的、思維方式層面的交鋒。
任其然先後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系和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曾連續十年獲得北京奧數第一名。回國後,他基於父親、師從華羅庚的數學家任宏碩所創立的主動式高效數學教學體系,結合自身教育經歷創辦動態智力開發數學思維課程體系。
採訪中,任其然更願意用“智力開發”這一概念代替“思維訓練”。他説,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並非提高數學成績,而是能提高孩子智商、讓孩子具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非成為一個高分低能的人。
任其然介紹,人的智商在14歲之前快速發育。而在0~7歲之間,大腦發育主要是神經元的發展,刺激、激發更多神經元,能使大腦發育得更好;在7~14歲階段,大腦發育主要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神經元連接得更緊密,人的智商就會更高,各方面思維能力也會更好。“科學的思維教育應該從這個層面幫助孩子進行更多地深入思考、提出更多問題。”
“隨著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素質教育的大環境,倒逼家長既要發展孩子的素質能力,又要具備一定應試屬性的教育方式。這就推動了數理思維領域課程的快速發展。”北京東方之星學前課程研究院院長劉卿認為,“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智力的品質主要由思維能力決定。因此,思維能力提升、智力提高對兒童無論是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幫助的。”
思維啟蒙不等同於學科訓練
思維是人腦借助於語言對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是人類整個認知活動當中最高級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非常理性的形式。
但回歸兒童本身,兒童對任何事物的認知與理解,需借助感性來實現。劉卿認為,“拋開感知覺的過程談思維教育,其實是空中樓閣”。
從事幼兒園思維課程研究19年,劉卿認為,當前市面上的線上思維教育大多是偏數理學科的早期教育,而思維教育的概念和內容應該更廣義,“應跨出學科範圍,基於理解力、判斷力、記憶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5種能力培養來考量施教。”
她特別提出,對學齡前兒童來説,思維教育並不是讓兒童會做某種類型的題目,更重要的是能通過一個問題的創設,鼓勵兒童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並通過探索、交流和同伴學習得到收穫。“這種收穫要比單純完成某一個任務、某一種技能、會做某一種類型的題目更重要。”因此,自主、興趣和獨立探索應該是學齡前兒童思維教育的關鍵詞。
當前,兒童思維課程繁多,有火花思維、小猴思維等數十種,家長很容易産生“選擇困難”。
對此,劉卿建議,家長在選擇課程時應注意,“孩子不能只是熱熱鬧鬧地看動畫,而是在課程中是否有一定的主動性?孩子合理的想法和表達是否能被接受和鼓勵?”她表示,針對學科方面的培訓,講究的是正確答案、唯一方式,而思維訓練如果只有正確答案,反而會限制孩子思維的發展。
在任其然看來,學齡前階段的思維啟蒙,動手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低齡兒童的抽象思維發展尚不完善,需要通過觸覺、實物的直觀感受,形成更高效的圖像記憶,親手體驗能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規則,幫助搭建抽象思維的基礎,這是網課所不能替代的。”他認為,設計巧妙的教具、寓教于樂的引導,能使學齡前兒童獲得高效的學習。
他還表示,在兒童思考、探索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必須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而是兒童能不斷提出問題,這才是探索式學習、提升思維的核心。
生活是幼兒思維啟蒙的生動課堂
某育兒公眾號一項調查顯示,讓媽媽選擇對數學思維啟蒙感興趣的內容,其中得票最多的選項是“在家啟蒙數學思維的方法”。
由此可見,多數媽媽都傾向於在兒童早期以父母為老師、讓孩子在玩中引導,而不是過早嘗試課堂教學模式。
採訪中,從業者均表示,越是來自生活中的思維啟蒙,越是真實有效的。
豌豆思維聯合創始人兼總裁于大川就曾在採訪中分享,其思維課程中的很多案例源自於生活,比如讓孩子在床單、窗簾、斑馬線等生活細節中找出規律。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任其然也將自己在數學領域的成功歸功於家長的早期啟蒙。“我父母都是教師出身,很懂教育,從學齡前到小學階段,就是父母來培養我的思維能力”,任其然告訴記者,基於自己的年齡段和能力水準,父親主要負責設計課程,而作為物理教師的母親負責執行,“帶著我玩”。
任其然回憶,父親設計的課程並沒有什麼知識內容,就是通過玩遊戲,讓自己在感興趣的同時,逐步形成對一些簡單事物和概念的理解,特別是學會了逆向思維。
“就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啟蒙來説,家長是可以在家庭中進行的,比如分類、找規律、找關係,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隨處可見的。”劉卿舉例道,比如玩具的整理,可以允許孩子按大小、顏色、功能等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在大自然中,很多事物、景物、設備設施都是對稱或者有規律的,可以引導孩子發現、尋找;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可以在講繪本之餘,引導孩子復述故事、續編故事,這對培養孩子的語言思維也很有幫助。(全媒體記者周韻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