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竭盡全力,無愧於患者生命相托的信任
——記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青年醫生王寧

發佈時間: 2021-04-13 16:34:56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王寧,航空總醫院2020年第四季度服務之星、神經外二科的青年醫生。他從2015年來航空總醫院工作,至今已5年有餘。“醫生職業看似平凡,但要做好卻很不容易,只要穿上工作服,什麼情緒和煩惱都得拋諸腦後。眾所週知,我們工作沒有固定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而且任務繁多瑣碎,每一項看似平常的工作背後,都與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密不可分,責任重大。”這是王寧的從醫體會。在成為醫生的2000余個平凡忙碌的日子裏,王寧體會過疾病所帶來的痛不欲生,感受過拯救生命的輝煌,也感受了生命失去的悲痛,在悲喜交織得失間,體味生命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溫暖和冷漠,這种經歷讓他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堅定了自己從醫的初心。

王寧與術後康復患者合影

竭盡全力,無愧於患者生命相托的信任

王寧所在神經外二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主要治療梅傑綜合徵,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和帕金森症,科室的患者群體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週轉快。作為主管醫生,王寧需要了解所管的每一個患者的具體病情,包括疾病的診斷,術前檢查的安排,手術的排臺及術後的護理,不能有絲毫差錯。他告訴我們,“生命所托”的重任和高強度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我們的心理和生理極限,每天我和團隊的同事們都竭盡全力、忠於職守、一絲不茍完成自己的任務和使命。

去年7月初,王寧接收了一名來自安徽的梅傑綜合症患者。該患者一年之前出現雙眼發幹、畏光、怕風、頻繁眨眼、陣發性睜眼困難等症狀。患者到當地醫院就診,考慮為幹眼症,只是給她開了些眼藥,患者病情並沒有得到改善。隨著時間推移,患者病情愈發嚴重,雙眼無法睜開,日常生活無法自主完成,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梅傑綜合症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在發病初期,患者多會考慮是眼睛的病變去眼科就診,由於地區醫療水準的限制,多會被誤診為幹眼症或者精神類疾病,這會讓病人走很多的彎路,且治療多無明顯效果,還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該患者多方求醫無果後,找到了航空總醫院,王寧和專家們進行會診後對其做了確診。梅傑綜合症是一種神經系統性的肌張力障礙疾病,因持續或間斷性肌肉收縮引起姿勢異常、重復性運動,可以影響機體的任何部位,包括四肢、軀幹、頸部、眼瞼、面部甚至聲帶。患者主要表現為雙側眼輪匝肌、口下頜和頸部肌肉的不自主運動,隨著症狀進展,部分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發音困難、進食、吞咽及呼吸困難等。

患病初期可給予口服藥物或者局部注射肉毒素對症治療,但如果不能耐受藥物副反應或反覆注射肉毒素來維持療效,就需要考慮進行腦深部電刺激手術。腦深部電刺激術(DBS)將電脈衝刺激作用於人腦運動控制相關的神經基底節,釋放高頻的電信號,調控異常神經元和神經傳導通路,從而改善疾病的症狀。目前來説,這種手術具有安全、有效、可逆、可調節等優勢,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進展或症狀波動進行相應的參數調控,從而達到穩定症狀的目的。

手術之前患者幾乎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該患者終於可以像常人那樣睜開雙眼行動自如,和常人一樣生活了,對於王寧他們來説,沒什麼比患者康復更開心的事情了。

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王寧越來越深切體會到:作為醫生,如果要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就需要不停地學習和進步,醫學知識的更新換代非常快,你稍不努力,就可能對患者的病情造成誤診,很可能就要被這個行業淘汰,這讓我們每位同仁都充滿了緊迫感和使命感。

王寧(左)手術中

好的預後,術前和患者的溝通非常重要

在幾年的臨床工作中,王寧深刻感受到,要取得好的預後,除了精湛的醫術外,治療前和患者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至關重要,這也是醫生工作的一部分。

一位外地的患者來醫院求醫。患者頭部不自主抖動現象持續8年,雙手不自主抖動現象持續了5年。起初患者到當地醫院就醫,被診斷為帕金森病,給予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並無明顯好轉。

這位患者來院時他説話時聲音顫抖,和常人交流都已經非常困難。經過仔細的詢問病史和體格查體,同科室相關專家會診後,患者被確診為特發性震顫,藥物治療的效果微乎其微,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案。王寧在將患者的病情如實相告的基礎上,條分縷析,詳細地為患者和家屬分析病情,打消了他們的重重顧慮。

手術非常成功,患者特發性震顫症狀消失,肢體不再抖動,能自如地和人交談。患者開開心心地出院了。能精確地找準病因,並給於他們有效的治療,讓他們少走彎路,還他們正常生活,王寧非常高興,他認為這是作為醫生的責任和使命。

如何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對年輕醫生是個不小的挑戰,既需要紮實醫學知識,又需要能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給患者,還需要真誠和耐心,對於像王寧這樣的年輕醫生,學習進行溝通技巧也顯得十分必要。

家人理解,給予王寧工作的動力

在醫務工作者的工作中,因其特殊性,常常不能像有些人那樣能保持工作時間的正常規律,難免遇到患者和家屬的誤解,醫生很多時候還要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這個問題同樣發生在王寧身上。他説,“我家中沒有人是學醫的,最初他們看我過多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對家庭生活不聞不問很不理解,時不時會旁敲側擊,表達不滿,經過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才得到家人逐漸理解,並給了我很多的支援與鼓勵。特別是一想到在病痛中苦苦掙扎的病人,四處奔波的家屬,尤其想到不少重症患者還要承受著巨大心理和經濟壓力,心裏的委屈和一時退縮的想法就慢慢消失了。”

王寧(右一)與康復患者及家屬合影 

王寧還跟我們説,他所在的科主任經常教導年輕醫生要愛崗敬業,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我想愛崗敬業其實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做好每一項記錄,填好每一項記錄,算準每一個數據,這也是對我們醫務工作者最起碼的要求;但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真不是件易事,有時幫患者解決其他困難,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亞於做一台手術,但很多事情只要我們能做到,都願意盡最大努力去給患者提供幫助。 

在醫學界有句名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從醫五年,王寧醫生對這句話的涵義有著深刻的領悟。他感慨地説“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有時也會無能為力,但我想只要堅定信念,全力以赴,就無愧於我的職責,無愧於我的內心。”(劉春環 郭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