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 醫生幹嗎給我開精神科的藥?
發佈時間: 2021-03-25 15:34:22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有些胃腸不適的患者或許會有這樣的經歷,本來先去的消化科,查了一圈沒查出問題,兜兜轉轉地去了精神心理科,吃了藥反而好轉。雖然問題解決了,但也總會納悶這精神科的藥怎麼就治好了胃的不舒服?
胃不舒服不一定是胃病
一般來説,當身體某處出現了問題,該部位就會有相應的症狀。例如,胃部不適可能預示著患了胃病。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臨床中也存在這樣一種病症,它以胃腸道不適(疼痛、打嗝、反酸、嘔吐、噁心)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檢查卻沒發現任何器質性的病變,症狀反覆出現不僅使病患痛苦,甚至影響到了社會功能,其實這並不是胃部疾病,而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種症狀表現。
軀體形式障礙的症狀可能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或器官,具體表現多種多樣,並不拘泥于胃部,也可能有異常的皮膚感覺、胸悶和頭暈眼花等。由於無法通過醫學手段查出具體病因或查出的問題無法解釋這些症狀,患者輾轉就醫並執著于找出具體問題,長而久之,對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精神科的藥沒有“成癮性”
存在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有時會被綜合醫院的醫生推薦到精神專科,並給出了藥物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會逐漸好轉。但在精神科就診,患者一開始可能並不接受軀體形式障礙這樣的診斷,對於精神的藥物治療也有些抗拒,容易聯想到“依賴”“成癮”這些字眼。
其實,精神科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參與體內神經遞質的調節,使其恢復正常水準。大部分精神科藥物(除苯二氮卓類藥)突然停用時患者的身體無法立刻適應,便出現一些原有症狀的反跳,但這並不是戒斷反應,而是普通的停藥反應。停藥反應通常具有自限性,幾週之後便會自行緩解,當然這個過程只要適當地降低減藥速度便可以避免。
精神科的藥≠止疼藥
軀體形式障礙雖然表現為多種形式的不適感甚至疼痛,但其實患者是沒有具體軀體疾病的。在病因上軀體形式障礙和焦慮、抑鬱等疾病的機制有共同之處,很多患者在經受長期的病痛折磨後也常伴發焦慮和抑鬱,所以醫生通常會為患者使用抗抑鬱劑來治療。抗抑鬱藥緩解患者軀體不適主要跟體內5-HT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神經遞質的調節有關,與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類止痛藥和與前列腺素生成相關的非甾體抗炎藥的機制完全不同。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並不適用所有的疾病,精神疾病也可能表現為軀體上的不適。對於患有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需要精神科的藥物來治療。而精神科的藥物治療並非是止痛,而是改善和調節體內異常的神經遞質分泌狀態來緩解患者的症狀,在停藥期只要緩慢減藥,便可以避免停藥反應,以免造成更多的不適感。
症狀剛消失別急著停藥
軀體形式障礙的藥物治療需要一段時間後方能起效,因為藥物對神經遞質的調控需要累積足夠的量才能質變。當然,起效的時間長短也會因個體差異而不同,所以治療初期患者可能感覺不到治療效果,這時往往需要再耐心等待,給藥物充分起效的時間。
藥物起效後症狀開始緩解,有些患者可能會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軀體形式障礙也和感冒一樣,症狀消失就可以停藥了。其實不然,藥物産生的療效需要堅持足夠的時間來鞏固,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如果過早停藥,藥效消失後症狀會再次出現,反覆波動更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北京安定醫院 牛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