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心臟不好,運動從下肢開始

發佈時間: 2020-11-11 14:33:16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國內外研究證實,心臟康復運動可增加心臟病患者的冠脈側支迴圈,促進側支血管生長,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和心臟功能水準,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需要強調的是,心臟病患者運動應自下而上,即先從下肢運動開始,再過渡到上肢運動。因為進行上肢運動時,血液回流到心臟較容易,僅需要心臟搏動和胸腔吸氣運動,産生負壓吸引即可。因此,一旦上肢運動過度,就容易導致大量血液回流至心臟,增加心臟耗氧量,進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下肢運動則不然,一方面由於重力作用,另一方面因為腳部血液返回心臟的路程較長,再加上回流過程中有腹壓的阻力,所以腳部血液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順利返回,相較于上肢運動來説,單次動作回流至心臟的血液就會較少。所以,進行下肢運動誘發心血管事件的幾率更低,相對來説更安全。

體力較弱且處於恢復期的心臟病患者,推薦以耐力性有氧運動為主,步行就是不錯的選擇。患者可自由步行或在活動平板上步行,速度以80~100米/分鐘為宜,目標距離可逐漸增至2000~3000米。還可做走、跑交替運動,步行1分鐘與慢跑半分鐘交替進行20次,總時間30分鐘,走路速度以50米/分鐘為宜,跑步速度應控制在100米/分鐘以內。出院後或體質較好的心臟病患者,除上述運動外,還可進行以下項目:1.下蹲起立。扶墻(或其他物體)下蹲,然後起立,每組10次,共3組。2.仰臥收腿。取仰臥位,雙手放在體側,屈膝向胸腹部收腿、伸腿,每組10次,共3組。

做上述下肢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180-年齡(歲)以內,60歲以上或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應保持在170-年齡(歲)以內。每次運動應持續30~60分鐘,其中包括10~15分鐘的熱身活動,以及5~10分鐘的整理活動(主要以慢走為主),真正的鍛鍊時間為20~30分鐘,至少要達到15分鐘,每週運動3~4次。半個月到1個月後,可逐漸增加上下肢配合運動,比如太極拳、保健操等。

而且,運動應在醫生指導下開展,特別是急性期病情較重者,以免出現意外;一旦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要立即停止,必要時馬上就醫;運動量應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效果一般至少需要6周才能顯現,一旦停止,效果會逐漸消失;1~2個月後,要到醫院復查,並重新評定鍛鍊效果,以便醫生及時對運動處方進行改進。(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袁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