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中國名醫--張伯禮

發佈時間: 2020-10-23 17:02:50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張伯禮,男,1948年2月出生於天津,籍貫河北寧晉,中國共産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內科專家,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代表人物,“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張伯禮作出突出貢獻,他也為此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名中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在攀登醫學高峰的路途上,他先後榮獲吳階平醫學獎、第六屆”樹蘭醫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重大獎項。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擅長心血管疾病、血管性癡呆(VD)、中風、高粘滯血症的診斷和治療,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中醫藥現代化基礎研究。他繼承中醫理論,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方法,較深入地進行了冠心病心絞痛、血管性癡呆(VD)、高脂血症、中風及高粘滯血症的系統研究。臨床上,他主張辨病辯證相結合,熟悉現代醫學診斷方法,精通中醫辯證論治,採兩者之長,融中西醫為一體,給患者盡可能好的綜合治療;重視方劑配伍,善用對藥,開拓“處方行為學”研究新領域。20世紀80年代,他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他開展血管性癡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自1999年,他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1世紀初,他完成了首個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由此,進而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內涵和品質提升,推動了中藥産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

在學術探索的歷程中,張伯禮已承擔並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張伯禮主持的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連續三次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支援。從這些項目中,他也獲得很好的回饋,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內的7項國家獎,10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重量級表彰。他還參加中醫藥現代化頂層設計,主持和參加起草了全國《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等文件;還參與了基於腸道菌群中西醫結合防治糖脂代謝性疾病的機制研究。除此之外,張伯禮發表論文723篇(近5年發表論文94篇,其中二區2篇,三區18篇,四區8篇,其他英文25篇,北大核心18篇,科技核心10篇,其他中文13篇),主編專著20余部。醫學教育事業上,張伯禮致力於創建中醫藥高等教育規範。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開展了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和中醫學專業的認證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中醫師前)教育標準》,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組織各國專家編寫了國際通用系列的中醫藥教材,籌建了"一帶一路"中醫師資培訓基地,制定世界中醫專業認證標準。教學工作中,張伯禮長期在教學一線指導研究生、親自給傳承班當班主任。至今,張伯禮已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近300名,指導的3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篇獲提名獎。

張伯禮現為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

張伯禮先後受聘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大學協作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等職;任第六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與醫學學部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等職;兼任中國醫師協會中醫師分會首任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等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