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兩類人最怕風

發佈時間: 2020-09-29 14:52:43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秋分後,涼風一吹,有的人鼻塞流涕、噴嚏不斷、咽癢咳嗽,有些人皮膚瘙癢,有些人會覺得全身關節像“漏風”似的,涼風直往骨頭縫裏鑽,有些人會胃痛、腸鳴、腹瀉……這些在中醫裏都是“怕風”所致。

中醫認為,“風”邪是常見的致病原因,易兼夾寒、濕、燥、熱等邪氣而傷身。人體之所以能抵禦外邪侵襲,是因為“正氣”的存在。負責抵禦風邪的“正氣”,中醫稱作“衛氣”,屬陽氣的一種,為肺宣散之氣,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禦外邪、滋養腠理、開闔汗孔等功能。所以,當氣虛、陽虛,尤其是肺氣虛時,人就容易怕風,出現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咽癢、咳嗽、自汗等表現。

風性輕揚升散,善行數變,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侵襲頭部,會出現頭暈、頭痛;侵襲皮膚,易發生皮膚瘙癢症;侵襲關節,會造成關節痛。通常情況下,風越冷,疼越甚。如果有“怕風”表現,應如何調理呢?

肺氣虛,易感冒,易自汗,易過敏性鼻炎,乃是衛虛腠理不密,感受風邪所致,當以益氣固表為主,可選用玉屏風散調理。此藥也是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良方。不用成藥者,可選用黃芪6克、白術3克、防風3克,加大棗3枚,代茶飲用。秋季多燥,如夾燥邪,易出現咽幹、咽痛、過敏性皮炎,可在上方中加百合、桑葉等養陰潤肺、清肺潤燥之品。

風邪侵襲頭部,出現頭暈、頭痛時,應以避風避寒為主。“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吹風出現的頭痛,多為風寒頭痛,當選用川芎、白芷、羌活、細辛、防風等藥物祛風止痛,但應在醫師的指導下辨證使用。平素可酌情選用天麻、川芎等藥代茶飲,可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風邪侵襲關節,出現關節痛,尤其是遊走性關節痛,多為風邪夾寒、夾濕,俗稱風寒濕痹。此類病痛怕風怕寒,多為陽氣虧虛,平素自我調理,可外用溫經散寒、溫通經絡之法,艾灸最為方便有效。選用穴位為大椎(頸後隆起最高處,低頭時可摸到)、風門(脊柱兩旁第二胸椎旁開1.5寸)、風府(從項後髮際正中上推至枕骨即是)、合谷(手部虎口處)、曲池(屈肘時,肘橫紋末端向外兩橫指處)等。需要提醒的是,頭痛時也可選頭面為主的穴位按摩,比如太陽穴;關節痛可加選疼痛關節阿是穴(有痛便是穴)艾灸。(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博士李金輝  □主任李方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