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膝關節骨關節病的最佳醫治
——論膝關節骨關節病的階梯治療方法

發佈時間: 2020-09-21 15:02:36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膝關節骨關節病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常被稱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或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骨關節病按成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是指沒有明確誘因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最終導致典型的骨關節病的發生;患者多為高齡,隨著年齡增加,許多人會慢慢形成退行性膝關節關節病,並伴隨骨質增生;另一類是因為繼發于膝關節損傷或感染、結核等後遺症以及膝關節外傷等因素,引發膝關節骨關節病的發生發展。如果外傷以後發生的交叉韌帶損傷、骨折、脫位等結構改變,會造成膝關節不穩或軟骨受傷,加速形成膝關節骨關節病。另外,某些炎症性疾病也可以引發膝關節病變,如痛風、類風濕、乾燥綜合徵等疾病,都可以造成膝關節炎症性病損,破壞膝關節軟骨和軟組織結構。造成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這一點與膝關節骨關節病是明顯不同的。

航空總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郭曉忠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愛惜自己的膝關節,避免外傷,這樣會保證膝關節少出問題。一旦發現不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找醫生幫忙判斷需要採取哪些措施救治膝關節的問題。那膝關節骨關節病的常規治療手段有哪些?

針對膝關節骨關節病究竟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這一問題,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郭曉忠根據自己三十五年的臨床經驗談了看法:“我們會根據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病的不同病因和程度,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檢查清楚造成的病因,再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當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關節炎症、活動受限、關節變形等症狀,這時候就需要到醫院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體徵檢查以及X光片或核磁共振等。對於伴有膝關節滑膜炎的患者,首先要查清楚,引起這種滑膜炎的原因:是創傷性炎症,如,膝關節骨折,半月板損傷等引起;還是由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比如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引起;有時也會因為代謝性疾病,如痛風等引起;查清楚這些引起膝關節滑膜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治療原發病,才能使患者的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是外傷引起,則需要做一些損傷的修復手術,如骨折固定,半月板修復,彌補因為受傷造成的膝關節問題。如果是免疫性疾病引起,需要控制原發病,只有原發病得到有效治療,膝關節滑膜炎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是代謝性疾病,如痛風,就要降低血尿酸,控制飲食,減少尿酸生成。只有有針對性地治療這些原發病,才能減輕甚至治愈膝關節炎症,避免膝關節炎進一步加重。

“針對老年性膝關節骨關節病,膝關節退行性變,則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能夠取得很好的療效。根據膝關節骨關節病的不同發展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措施,我們稱作階梯治療。1.膝關節骨關節病早期,剛開始發病,這時膝關節骨關節結構沒有發生器質性病變,有時伴有滑膜炎,可以採用保守治療方法,對症處理:通過休息和藥物以及理化治療,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甚至徹底緩解;2.對於膝關節骨關節病中期,已經患病一段時間,膝關節關節軟骨出現磨損而尚未發展到特別嚴重階段,同時伴有膝關節內外翻畸形,會更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並加速發展,這時候需要把患者的內外翻做一個矯正,骨性關節炎就會得到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使患者關節恢復正常的下肢力線和關節結構。可以採用膝關節周圍截骨,來矯正畸形,重塑下肢力線,改善膝關節關節面力學分佈,阻止膝關節骨關節病因為下肢力線不正,而造成的膝關節骨關節病的加速發展;3.當膝關節骨關節病發展到中晚期時,如果膝關節軟骨磨損局限于膝關節內側間室,同時伴有膝關節內翻,股骨髁和脛骨平臺軟骨磨損嚴重,半月板因磨損而消失,拍攝負重位X光片時,見到已經發展到Bone ON Bone現象(股骨髁軟骨下骨直接接觸脛骨平臺軟骨下骨),就會建議病人選擇做單髁關節置換術;這是一種微創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病人而言,用較小的損傷,受打擊小,出血少,恢復快,症狀緩解明顯,很快能恢復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狀態;4.當病人病情時間較長,或者進展比較快,膝關節受累範圍已經不局限于膝關節內側單間室,而是累及到整個膝關節內外側間室或前方髕股間室,這時就需要為病人選擇全膝關節置換術來解除病人的病痛,使其能夠儘早恢復到正常生活的程度。”郭曉忠説。

總而言之,針對上述四種病情的發展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措施,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需求,及時解除患者痛苦。郭曉忠主任通過自己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30餘年的臨床實踐,運用自己掌握的手術技術和經驗,按疾病不同階段對症施治,救治了大量不同階段的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現在,郭曉忠主任帶領航空總醫院骨關節科保膝治療團隊,繼續為廣大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提供上述全方位的,分階段的,不同的治療措施。使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儘早解除病痛,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張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