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賽跑
發佈時間: 2020-07-10 11:32:17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人類與病毒的較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
潛伏,較量,追逐,超越……病毒腿快,疫情就突然而至,攻擊人類;人類迅捷,就能成功阻擊病毒,挽救生命……
這場賽跑,王全意已經跑了十八年。無論是疫情突至,還是疫情散去,他和同事們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努力跑得更快。
這位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長深知——
時刻保持警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實驗室檢測擦亮發現病毒的眼睛
東城區和平裏中街,兩個小院隔街相望。
這裡是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個月剛剛迎來20歲“生日”。
2002年,王全意調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剛一入所,就趕上硬仗。
2003年,非典來襲。當時,北京還不具備實驗室檢測能力,只能依據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確診病例。
每天,為了掌握疫情的第一手資料,王全意和同事們穿著厚重的防護裝備,進入病房,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回到市疾控中心已是深夜,來不及休息,又要伏案分析病例和疫情,撰寫報告上報……
那段日子不僅辛苦,而且危險,“當時大家心裏都沒底。”王全意説,“好在選擇做傳染病或流行病學的人都有心理準備,而且都不怕苦。”
數月的奮戰,終於戰勝了非典。
疫情消散,王全意和同事們並沒有鬆懈,“非典之後,所裏進了很多新人,總體水準提升了很多,我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王全意
在大家的努力下,北京市應對疫情的能力越來越強,防控網路越來越完善,發現病毒,防控疫情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2009年4月25日,媒體報道:北美地區出現了一種新的流行疾病——甲型H1N1流感,具有大流行的趨勢。此前已開始追蹤“甲流”的王全意和同事們迅速行動,4月26日寫出了排查方案,4月27日,就已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排查……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早期,北京仍沒有建立起成體系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疾控人員最開始用的是“排除法”——檢測出甲型流感病毒陽性後,排除甲1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再考慮甲型H1N1流感……
“雖然還是有點兒‘笨’,但相比非典時期,我們在病毒的檢測方法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王全意説,也正是在這次疫情中,北京終於建立起了完備的實驗室檢測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起55家傳染病網路實驗室,各大醫院都普及了核酸檢測技術,為及時發現病毒,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保障。
2013年,H7N9禽流感暴發,北京主動監測、快速排查;
2016年,北京檢測出全國首例輸入性黃熱病。當年,海關還送來一例自安哥拉輸入性黃熱病疑似病例樣本。拿到病例,王全意和同事們有些懷疑,在實驗室完成抗體檢測後,排除了黃熱病,又相繼用兩種方法排查,最終鎖定患者感染的是裂谷熱病,這也是迄今為止亞洲第一例輸入性裂谷熱病例(非洲流行的一種烈性傳染病)。
實驗室檢測體系,還幫助王全意團隊在北京發現了已70年未見的鼠疫。
2009年11月初,市疾控中心接到朝陽醫院報告:發現兩名疑似鼠疫患者。王全意心中一驚,鼠疫?北京已經有70年沒出現過了。
迅速復核樣本,確認鼠疫。
是動物宿主?還是京外輸入?在大城市中如何防疫?
王全意帶領團隊立即行動,先是排除動物宿主傳播,然後精準劃定鼠疫疫情管理範圍,對病例所接觸過的醫院急診搶救室、呼吸科ICU等相應區域進行封閉管理,排查密切接觸者,對密接者進行9天的醫學隔離觀察和預防性服藥……
我國的鼠疫病例多發生在邊遠地區,通常採用劃定大小隔離圈的控制方法,但這次是肺鼠疫幾十年來第一次輸入到我國特大型城市,好在市疾控中心多年來始終重視輸入性鼠疫應對工作,並不斷演練和完善方案。“這次輸入性肺鼠疫病例到醫院後得到了及時的診斷、隔離和治療,接觸人員也都進行了隔離醫學觀察,沒有引起續發。”王全意説,更難得的是,這為“大城市防控鼠疫”給出了“標準答案”。
大數據助力流調加快溯源疫情的速度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
從冬天奮戰到夏天,疫情已趨穩向好。誰也沒想到,硬仗突然而至。
6月11日,北京已連續50多天沒有新增病例的記錄,戛然而止。
“西城區疾控中心報告1例核酸檢測陽性病例。”6月11日淩晨0時30分,正在市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值班的竇相峰收到王全意發來的一條資訊,辦公室裏頓時緊張起來。
竇相峰趕緊聯繫西城區疾控中心核實病例情況。淩晨2時,病例樣本送來,復核檢驗馬上開始……
這一夜,市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實驗室的燈一直亮著,王全意和團隊用了四種試劑復核樣本,以確保萬無一失,四台擴增檢測儀高速運轉……
早上6時,與儀器相連的電腦螢幕上,一條“S”形的反應曲線陡然上升,陽性!隨後,其他三種試劑復核結果也是陽性。
王全意皺了皺眉頭,硬仗來了!市疾控中心流調人員立即兵分兩路,一組人調查病例發病前14天的活動軌跡,採樣排查。另一組人到宣武醫院,補充流行病學調查。
7時剛過,竇相峰和西城區疾控中心的同事喬富宇已趕到宣武醫院,穿好防護裝備,進入隔離病房,對確診病例進行補充流調。
“大夫,我今年就沒去過外地,更沒接觸過入境人員,北京這麼久沒出現過病例了,怎麼就被我趕上了呢……”病房裏,被稱為“西城大爺”的唐先生眉頭緊鎖,面色焦慮,“家裏孩子才上小學,我特別怕傳染給他……”
“您別擔心,我的同事已經安排您家人到隔離點進行14天醫學觀察了。”竇相峰安慰著唐先生,“我們就是來幫您解決問題的,有您的配合,我們肯定能快速搞清楚您怎麼得的病,排查可能傳染的人員,降低更多人被傳染的風險。”
“配合!我百分之百配合!”唐先生邊説,邊掏出手機,一遍又一遍地翻看5月30日以來的通話記錄、微信聊天記錄、支付記錄……
家附近的超市、便民菜站、加油站,豐台區的京薈廣場、樂圖空間,還有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
“我們先把唐先生有記錄的時間點一塊塊搭起來,再反過來敘述給他聽,幫助他回憶細節。”竇相峰説,“不能漏掉一個環節,否則就有可能導致疫情的擴散。”為了不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流調人員甚至請唐先生回憶了上一波疫情高峰時的具體行程。
與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時流調相比,此次疫情中,有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配合,疾控人員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時,資訊全部實時共用,相互比對、印證,流調更快,更精準。
竇相峰和唐先生交流的資訊一直與疾控部門共用。對於每個“可疑的點”,市疾控都迅速安排相關區疾控的同事前往採集環境樣本,流調溯源,對密切接觸者展開調查。當時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已經被列為“首要懷疑對象”,6月11日上午,在竇相峰和唐先生交流的同時,豐台區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已前往市場採集環境樣本、相關人員的呼吸道標本、血液標本進行檢測,搜尋可疑的感染來源。
疾控人員在新發地批發市場進行環境採樣
偌大的新發地批發市場,有上百個攤位,哪個才是唐先生去過的攤位?手機支付記錄立了大功。
竇相峰回憶,“支付記錄明確顯示出,唐先生6月3日幾時幾分在哪個商家消費,雖然付款資訊顯示的商家名稱都是昵稱,我們拿著這個昵稱去現場問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定位到具體的攤位,這為現場流調工作節省了很大一部分時間。”
竇相峰對唐先生的記憶力,印象很深,“多虧他對6月3日自己去新發地購買海鮮和肉時短暫停留這件事進行了準確描述,當天上午8時27分、8時33分、8時37分,他分別到三個攤位上購買了海鮮,然後又去馬路對面的攤位買了肉,有付款記錄佐證,我們對整個行程摸得很清楚。”不僅如此,唐先生還冷靜、清晰地回憶出了發病前兩周接觸的每個人,提供了一份38人的詳細名單。
之後,疾控部門將補充流調數據提供給相關部門進行大數據排查,結果顯示,每一個流調數據都和大數據排查數據完美匹配。
6月11日當晚,第三方檢測機構又報告豐台區一例病例核酸檢測陽性,這是北京這一波疫情中確診的第二例病例。19時30分,檢測機構送來復核樣本,23時30分,復核檢測結果陽性。
半小時後,傳來消息——豐台區疾控中心對新發地牛羊肉交易大廳環境樣本採樣檢測出陽性。“此時,感染來源清晰地指向了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竇相峰説,“從11日淩晨到12日淩晨,此次疫情溯源鎖定新發地市場,只用了不到22小時。”
竇相峰和同事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6月12日清晨,他與中心現場檢驗組組長翟曙光等同事趕往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進行現場流調和採樣。
進入位於地下一層的牛羊肉交易大廳,竇相峰等人立刻察覺到大廳的“異樣”,“裏面通風條件非常不好,陰冷潮濕的環境利於病毒存活……”竇相峰説。當天早晨,新發地市場綜合交易大廳負一層已封閉,通風口和空調也已經關閉,竇相峰和同事們穿著防護服,忍耐著高溫,對地下一層再次進行環境採樣,對從業人員採集咽拭子。同時,市疾控中心協同9個區疾控中心對市場進行分區環境採樣。當天發現40件環境檢測陽性樣本,45人咽拭子呈陽性。
接下來的24小時,各項防疫措施迅速啟動。北京果斷封閉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對市場周邊11個小區實施封閉管理,排查5月30日以來到過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或與市場銷售人員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開展核酸檢測……與此同時,專業人員在全市對農貿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開展排查,採集海鮮、肉類等食品及外環境塗抹標本,“在對從業人員主動篩檢中,海澱區一農貿市場中有1例核酸檢測陽性樣本。”王全意説,多排查出一例陽性人員,就降低一點兒疫情傳播的風險。
6月13日、14日,北京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達到高峰,此後病例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不斷趨穩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勢,正是源自最初48小時的爭分奪秒。
永遠保持警惕打有準備之仗
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溯源之快,王全意並不意外,“因為我們心裏的弦一直沒松過。”
2019年年底,網上一則消息中出現了六個字“不明原因肺炎”,王全意和同事們立刻警覺起來。看到消息的當晚,他和團隊就開始收集資料,迅速確定實驗室檢測方法、監測方案,儲備應急物資……疫情蔓延時,北京就在全國率先開展實驗室檢測、醫療機構排查,普及核酸檢測方法。
時刻保持警惕,王全意和團隊一直堅持。他經常和團隊中的年輕人説,“千萬不要覺得你就是一個採樣的、是一個報表的,你們都是專業人員,應該把疫情的來龍去脈、國內外形勢、本地發生的風險、如何應對,都要了解到位,你才是一個專業人員,不然就只是一個操作工。”
王全意就是這麼做的。
疾控人員準備進入核酸檢測實驗室
2009年,應對“甲流”的時候,王全意每天早上5時就到了辦公室,最忙的時候八到十天才能回一次家。“當時美國那邊疫情有什麼新進展,國內外有哪些新的報道,都要及時獲取、更新疫情消息,分析疫情形勢。”王全意説,“一個新的疾病我們不了解,就需要每天及時更新知識,必須認識它,才能做好防控。我們關注著世界上發生的各種疾病,進行風險評估,做傳染病學研究,就要時刻保持警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跑過病毒。”
2016年能檢測出首例裂谷熱病例,也得益於這份警惕。“因為對疾病持續的關注,我們實驗室儲備了相應的試劑,才得以檢測出病毒。”王全意説。
跟在病毒後面跑的“防控”,總是被動的;跑到病毒前面的“預防”,才能主動,才能戰勝病毒。
繁忙的日常工作,並沒有耽誤王全意和團隊的應用型研究,在他看來,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比病毒跑得更快。
最近一期的《柳葉刀》雜誌刊登了王全意和一位澳大利亞學者共同合作的一篇關於佩戴口罩和社交距離的文章,雜誌封面上,簡潔明瞭地向全世界闡釋了推行口罩的意義:“全面推行口罩不僅可以幫助想要恢復正常活動的社區安全解除現有限制,還可以在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和室內保護人們的安全。”
近年來,市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的團隊獲得多項北京科技進步獎,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在流感的疾病負擔、預警監測以及疫苗效果評估等領域,取得了很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截至7月5日,北京已連續8天每日新增病例保持在個位數水準,7月6日,7月7日,北京連續“零新增”,此輪疫情形勢已可防可控可預期,是不是可以歇口氣了?
王全意搖搖頭,他説,疫情防控趨穩向好令人高興,但還未到歡慶勝利的時候,境外疫情還在發展,“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風險猶在,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刻保持“戰時狀態”,“與病毒的賽跑沒有終點!”(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