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讓生命再度揚帆起航
——記和睦家醫院一場有溫度的救治

發佈時間: 2020-07-09 15:40:05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11歲,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紀,這時候的孩子本該活力四射地學習和生活。而女孩瑩瑩(化名)卻飽受厭食症的折磨,一度甚至讓自己和家人陷入絕望。

近日,北京和睦家醫院接診了一位重度營養不良小患者瑩瑩,11歲的孩子入院體重卻只有20Kg。瑩瑩在入院前已在其他醫療機構接受過治療干預,但由於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抵觸,情況並沒有明顯好轉。

面對這樣一個用“堅冰”包裹自己的孩子,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多學科護理團隊,用兩個月的時間“融化”了這層隔閡。經過醫生護理團隊的共同努力,瑩瑩出院時的體重已經恢復到28Kg,又開始了以往的活潑開朗,甚至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將治療的經驗心路進行分享,試圖幫助更多患有厭食症的小患者。

危及生命的“厭食症”

厭食症,作為最嚴重的一型飲食障礙,是指由心理問題引起的不良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偏低並營養不良,久而久之可能危及生命。厭食症多發于青少年和青年女性,在年輕女性中患病率高達0.4%,是男性的6-10倍,但男性患病比率也在上漲。主要誘因是對飲食和營養的偏見,尤其是過於嚴格控制體型甚至成癮;原因複雜,可能與社會,心理,身體等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女大學生有過極端節食的經歷,其中有40%曾借助藥物或代餐減重,而這部分人群中近20%卻都是偏瘦體型(BMI低於18.5)。

患者因長期限制熱量、體重減輕會導致諸多營養不良及軀體並發癥,包括閉經,雌激素缺乏、骨質疏鬆、身體溫度調節異常、貧血、心功能異常等,嚴重時危及生命。

患者女孩瘦成“火柴人”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及生理雙重纏繞的疾病,患上進食障礙的孩子不僅不吃飯,而且非常難交流。之前還以為這是一種離我們很遙遠的疾病,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在我們家。”瑩瑩的媽媽陳女士(化名)回憶,從2019年年底開始,瑩瑩就出現了逐漸消瘦的跡象,性格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厭食症後,陳女士一家立刻帶著瑩瑩到處尋醫問藥,可是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沒有醫院肯收治瑩瑩。眼看著女兒越來越瘦,幾乎成了“火柴人”,性格也變得孤僻,陳女士愈發焦急,“當時我們在北京找了很多醫院,由於厭食症的治療涉及到很多科室,不僅要生理恢復還要心理重建,治療起來非常麻煩,在疫情那段特殊時間,就沒有醫院能收我們。”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陳女士帶著瑩瑩來到了北京和睦家醫院,出乎她意料的是,醫院不僅收治了瑩瑩,還迅速配備了醫療團隊。

愛心的耐心團隊“融化堅冰”

這天,瑩瑩靠在門口,望眼欲穿地等著營養師張琳醫生的到來。張琳醫生推開樓道門的瞬間,瑩瑩的臉上一下就笑開了花,脫口而出道,“你怎麼才來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就在2個月前,張琳還是瑩瑩“最反感”的人。    

對於厭食症來説,食物就是藥,營養師的意義不言而喻。“我知道她一定會勸我吃東西,我就特別煩她,最初都繞著她走”。瑩瑩回憶説。最開始與瑩瑩談“吃”的時候,瑩瑩的抗拒情緒非常明顯。“在走廊遇到我假裝沒看到、遠遠看到我後本來想在走廊上‘暴走’的她立馬縮回房間。”張琳醫生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歡,張琳醫生想了很多辦法。“我明白孩子暴走的原因是為‘清除吃進去的熱量’,這時候阻止會讓她對我失去信任,因此我開始了幾天陪她暴走的旅程。”

瑩瑩的媽媽陳女士也發現,和想像中的治療過程不同,瑩瑩入院的第一週裏,醫生們並沒有逼著瑩瑩吃飯,而是懷著足夠的耐心陪瑩瑩聊天。“醫生團隊非常耐心,細心觀察著孩子的喜好,只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他們就給孩子帶禮物,用愛心融化她。”

張姣是最早接診瑩瑩的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醫生,她知道,與瑩瑩的第一次談話非常重要,一旦走不進孩子的心裏,瑩瑩的心靈之門將會對醫生關閉。“所以在查房之前我在監控屏前佇立了很久,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思索談話的切入點。”作為一個也曾是青春期女孩的母親,張姣開始和瑩瑩聊寵物聊變美,聊古裝照聊藝術,甚至還在下班後把自家的寵物狗抱到醫院樓下,讓小狗陪瑩瑩遛彎。

最讓瑩瑩意外又驚喜的禮物,是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醫生黎婭親手做的豆沙麵包,讓人意外的是,吃每一口食物都嚴格計算熱量的瑩瑩,竟然第一次吃光了整個麵包。然而,讓瑩瑩“開口”這個過程,黎醫生卻説“最初有著從未有過的挫敗感”。黎醫生還記得,入院時瑩瑩不接受任何治療,拒絕吃任何食物,讓她感覺無從下手,“不是因為身體疾病,而是心理問題,如果這孩子繼續下去,身體機能可能會慢慢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有了一次失敗的教訓後,黎醫生開始反思自己的溝通技巧,希望讓瑩瑩慢慢放下防備之心。為了讓她對食物重拾興趣,“精通廚藝”的她決定給孩子做一次豆沙麵包。“我知道剛出爐的麵包最好吃,那天我上夜班,就利用下午休息的時間給小朋友做了豆沙麵包帶到醫院,孩子告訴我這是她吃過的最好吃的豆沙麵包,秒殺麵包店的麵包。”看到小女孩吃麵包時的欣喜,黎醫生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用專業和陪伴戰勝“小黑狗”

厭食症的治療,遠比陳女士想像得更加艱難,尤其是瑩瑩有著與年齡不相襯的成熟和自主意識。在吃每一口食物時,她都會嚴格計算熱量,一旦熱量超過了瑩瑩的接受程度,她不僅會偷偷扔掉食物,更是會在醫院裏瘋狂走路消耗熱量,有時候一天甚至能走3萬多步。

如何在建立與孩子的信任關係後更進一步,讓孩子接受治療呢?醫護團隊的專業讓陳女士深有感觸。“孩子的營養重建工作要基於心理重建工作,更需要多科室聯合診斷幫助病人,我知道醫護團隊開了很多次會,也做了特別多原本不在她們職責範疇內的事情,讓我非常感動。”

營養師張琳回憶,陪瑩瑩度過“再餵養的水腫時期”可謂格外艱難,面臨自己腫起來的臉和腳丫,瑩瑩時常會崩潰。“在寫病歷的我就跑去陪她、擁抱她,告訴她這些都代表著我們在好轉,馬上就過去了。”然而水腫剛剛過去,如期而至的體像障礙給瑩瑩帶來了更大的刺激:她因為自己越變越胖而焦慮、哭泣、生氣,這個階段,張琳和其他醫務人員只能不斷的讓瑩瑩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美”,“我給她看因厭食症而死亡的明星們的寫真照,希望喚醒被‘小黑狗’矇住雙眼的她。”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住院部護士長李朝琴介紹,為了增加孩子的陪同感和輔助飲食治療效果,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時刻,當天的責任護士都會帶著自己的餐食進房和孩子一同吃飯,成為孩子的“進食模板”,幫助瑩瑩儘快回到正常飲食模式。因為較長時間的就餐思維定勢,每頓的食物數量總是成為陳女士和瑩瑩之間爭執不下的話題。於是,護理人員就成了公平公正的衡量員,從調解爭論、疏導孩子心理到評判蔬菜肉類數量、稱量,哪怕一勺加餐奶粉的份量,都事無巨細的精心護理。

在瑩瑩情緒起伏波動大時,張姣也曾被瑩瑩問及“活著的意義”。她拿出手機,翻出一張曾親手救治的一位23周+4天的超早産兒的照片,指著螢幕上這個巴掌大的超早産兒,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勸告瑩瑩生命本該頑強,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敬畏生命,決不放棄。

就這樣,經過醫護團隊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瑩瑩的體重慢慢的往上爬,而且每天都能完成營養師佈置的任務,臉色越來越紅潤,性格也更加開朗,和剛入院時相比,完全就像變了一個人。

將愛與善意傳遞的公眾號

兩個月的治療期內,瑩瑩還做了一件讓醫護團隊又驚喜又暖心的事情——開設公眾號“與厭食症在一起的日子”,將治療的心路歷程進行分享。

“和‘小黑狗’鬥爭的過程太可怕了,儘管一直有醫生在幫我,但我仍舊覺得被‘小黑狗’害得很慘。”瑩瑩説,這段特殊的經歷讓她意識到了厭食症的可怕,所以更希望能通過分享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在瑩瑩的出院文章,配了一張寫著“煩死了”的表情包,然而這一次,這種情緒的躲避和抗拒卻不是像入院時那樣面向醫務人員,而是針對出院這件事。“我不想出院了,不想跟他們分開!”瑩瑩在文章中寫到,“我好像不知不覺的從想方設法逃離醫院,變成了想方設法留在醫院,捨不得這裡的一切,不想結束這痛苦又美好的經歷。”

正式出院當天,醫院兒科團隊、營養科醫生和護理團隊們,還為瑩瑩舉辦了一個小型的送別儀式,這一次,瑩瑩端起了蛋糕托盤,跟大家一起分享著歡愉和喜悅。瑩瑩的媽媽陳女士説,瑩瑩的厭食症恢復之路還有很長,需要繼續進行一個長時間的身體及心理管理,但好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團隊非常專業,即使瑩瑩出院,醫生也會長期隨診、24小時線上,給予長期的支援和關心。“説感謝都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感情,和睦家是救了我女兒一條命,把一個每天都不吃飯的孩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感恩所有的遇見!”

這個笑靨如花的小姑娘在公眾號上更新的出院文章,結尾中寫下了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什麼都不足以表達我對和睦家的感情,有可能一百個謝謝都及不上和睦家對我做的萬分之一,但我只想説,我愛你,和睦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