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各地精準實施産業扶貧 全國超九成貧困戶從中受益

發佈時間: 2020-05-06 10:06:54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拔掉窮根,沒有當家産業不成。”貴州盤州市賈西村黨支部書記龍濤深有體會。賈西村地處石漠化山區,村裏只見石頭難見田。為了脫貧,幹部帶頭種起耐旱、耐貧瘠的刺梨。“沒想到石縫縫里長出搖錢樹!”村民任德旭感嘆,石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一年全家進賬3萬元。

産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産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産業找對頭,小康有奔頭。各地精準實施産業扶貧,2/3以上的貧困人口靠外出務工和産業實現了脫貧,貧困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加快復工復産,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直播、整理訂單、打包、送貨……這是今年2月以來,顧暢暢每天的工作狀態。她在安徽省潁上縣西三十鋪鎮洪單村經營著一家制襪的扶貧車間,33名員工裏25人是貧困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傳統銷路受到影響,她嘗試用網路直播打開新市場。“沒想到還真成了,現在每天觀眾數量都在增加,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疫情又給脫貧攻堅增加了難度,一些貧困勞動力務工受阻,一些貧困地區産品銷售困難。

“要積極應對,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絕不能因為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實現。”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要重點做好貧困勞動力外出打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做好扶貧項目開工復工等工作。

扶貧産品銷售提速。疫情期間,全國上萬間蔬菜大棚、扶貧車間變成直播間,市長、縣長、鄉鎮長紛紛帶貨。直播帶貨成為消費扶貧的重要方式,讓扶貧産品銷售找到新出路。

優先支援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開闢綠色通道、“點對點”接送……多措並舉護航貧困群眾復工返崗。與此同時,促進就地就近就業,鼓勵臨時增設的保潔環衛、防疫消殺、卡點值守等崗位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

扶貧項目復工按下“快進鍵”。各地扶貧龍頭企業、工廠車間裏機器轟鳴。截至4月10日,全國已有28.1萬個扶貧項目開工,開工率達到了74.1%。

發展特色産業,鼓起脫貧致富“新錢袋”

如火如荼的“直播帶貨”背後,是貧困地區産業快速發展的火熱現實。

“這兩年羊價不錯,去年一隻就掙了幾百元!這兩年村裏的羊、銀耳都火嘍!”四川通江縣諾水河鎮碗廠溝村村民李芳明説。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這個偏僻的小村通了公路,村裏的産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紅葉冬桃、枳殼、青脆李等小有規模,銀耳培植、魔芋種植、羊養殖等林下經濟隨之跟進。2015年到2018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500元增加到1.8萬元,貧困發生率從52.79%下降到0.57%。2018年,這個深度貧困村順利脫貧。

脫貧産業選得準,穩定脫貧有奔頭。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發展扶貧産業,烏蒙山區的甜橙、秦巴山區的獼猴桃、大別山區的中藥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牛羊養殖等一大批特色産業在貧困山區拔節生長,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産業在貧困地區快速發展,成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錢袋”。

目前,全國貧困地區已累計建成各類扶貧産業基地10萬個以上。近6年,貧困縣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個多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國農村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一個個貧困家庭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也明顯增強。

在脫貧攻堅的最後堡壘“三區三州”,産業發展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每個縣區都形成了帶貧主導産業。52個未摘帽縣已發展主導産業122個,帶動300多萬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增收超過1700元。

穩定利益聯結,建立脫貧長效機制

“養雞場送給我200隻産蛋雞,還教我養殖技術、幫我賣雞蛋,真的感激他們!”摘了貧困帽,雲南彌勒市朋普鎮新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唐惠蓮高興地説。

唐惠蓮順利脫貧,得益於當地實施的新型經營主體幫帶脫貧模式。通過構建“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參與分享産業鏈利益增加收入。僅朋普鎮內,就有10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2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産業脫貧致富。

為了讓貧困戶更好地加入産業發展當中,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各地通過推廣訂單幫扶、股份合作、園區帶動、生産託管、扶貧車間等帶貧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加生産,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通過入股分享産業增值收益。為此,各地加強貧困人口技能培訓,組建了4100多個産業扶貧技術專家組,聘請了産業發展指導員26萬人。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92%的貧困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方式參與到産業發展當中,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奔向幸福新生活。(朱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