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武漢還需要我,我就留在這

發佈時間: 2020-03-26 10:36:46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1月17日,向國家衛健委提出可作為專家組成員到武漢;1月18日,接緊急通知前往武漢,明確提出“人傳人”;1月22日,連夜向相關部門建議“武漢封城”;2月1日,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到現在依然留在武漢,她説:“武漢還需要我,那我就留在這。”

她就是中國感染病學科唯一一位女院士—李蘭娟,從主動請纓武漢到今天已逾2個月,已經73歲的李蘭娟院士和之前每一次抗擊疫情時一樣,一直在一線。

“一定要到一線去,因為作為一個醫生,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親自查看病人。”李蘭娟院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聽説有醫護人員感染,肯定已經出現“人傳人”

“我從一月初開始密切關注武漢爆發的不明原因肺炎,因為自己是做傳染病的,所以一直跟武漢方面的專家聯繫,在這一過程中也聽説已經出現了醫護人員的感染。”李蘭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1月17日她就向國家衛健委提出,“我是搞傳染病的,有需要的話,我可以到武漢去看一看。”

1月18日下午,李蘭娟院士接到通知,她和其他5位專家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組專家的成員,緊急前往武漢研判疫情。當時已進入春運,機票和高鐵全都無票,李蘭娟和她團隊的2位專家只能在兩個車廂中間供列車員休息的一個小空間裏,一路擠到了武漢。

到達武漢後已是深夜,李蘭娟院士與當地醫院院長和有關專家交流。她問到,“你們就實話告訴我,到底有沒有醫護人員感染的情況?”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有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

第二天上午,李蘭娟院士和鐘南山院士等6位專家組成員先後去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華南海鮮市場和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午國家衛健委高級別組專家成員召開閉門會議,李蘭娟院士作為首位發言的專家,一口氣説了6個觀點和建議,其中包括非常關鍵的“已經出現人傳人,必須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

“那時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已經在搶救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李蘭娟告訴記者,去武漢市疾病控制中心才了解到,這段時間往中心送去的樣本越來越多,且這些樣本的檢測結果不容樂觀,中心工作人員給送來的樣本做了全部的流感試劑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而由於中心有留存的SARS檢測試劑,工作人員也進行了檢測,結果卻為陽性,當時大家已經很緊張了。

1月19日晚,李蘭娟院士和其他專家組成員連夜趕回北京彙報工作,1月20號上午列席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向李克強總理彙報了對疫情的研判和如何防止等具體意見和建議。會後,國務院當即做出決定,將新冠肺炎按照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20日下午,國務院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佈置了全國聯防聯控的要求,全國抗擊疫情警報正式打響。結束了這些工作的李蘭娟院士,于1月22日淩晨趕回浙江杭州,第2天早上8點準時坐在了專家門診。

“現在形式非常嚴峻,武漢要封城,不然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李蘭娟在1月22日深夜給衛健委相關領導發出的建議。她告訴記者,“淩晨3點,我得到回復,武漢將在23日封城。”

接下來的時間,李蘭娟院士和團隊在實驗室分離出14株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株、參與起草新冠診療方案、搶救浙江重症患者....她從沒有停下抗擊疫情的腳步。

“我願意領隊,到武漢去,幫助救助患者。”1月31號晚上,李蘭娟院士再次向衛健委請纓,她説,“當時武漢形勢非常嚴峻,感染人數最多,病死率不斷增加,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救治病人和降低病死率。”

第二天中午李蘭娟收到國家衛健委派遣指令,“李蘭娟院士團隊立即出發支援武漢。”

“這時武漢已經封城,機票和高鐵票都買不到,所以我們只能坐晚上9點鐘的慢車,淩晨4點多才到達武漢。”李蘭娟院士介紹,她這次組織了感染病學科、人工肝、重症醫學科等方面的精兵強將的10人團隊,帶著醫療設備和物資馳援武漢,沒考慮什麼時候回來,做好了長期奮戰的準備。

200位重症,兩天變成800位“李院士來了,就有救了”

李蘭娟院士和團隊進駐的醫院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和CCU(冠心病重症監護病房),這裡專門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我剛來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病人死亡,心情也非常沉重,壓力非常大,只能想盡辦法救治病人。”李蘭娟院士介紹,他們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有200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一天之後就上升到400位,再過兩天就增加至800位,當時最嚴重的時候氧氣和呼吸機都完全供應不上。

李蘭娟院士説,“在武漢,一點空余的時間都沒有。”她已經習慣了每天8點準時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查房、指導臨床、開展多學科會診、指導團隊工作、制定診療方案,開展科研攻關,並且堅持經常走進“紅區”,探望危重症患者的病情。

“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自查看病人,了解病情,這樣我的判斷才會準確。”李蘭娟院士告訴記者,親自去病房看一下,對病人的鼓舞也是很大的,每次進病房,都會和病人手拉手,告訴他們要加油。

3月16日,李蘭娟院士親自送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第600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李蘭娟説,“當時她住院的時候經常去病房看她,就一直跟她説,你要挺住,你會好起來的。”

“出院的時候,她就記住了這句話,反覆跟我講,當初我記得一個年紀很大的醫生在我耳邊説讓我挺住,我就想是不是李院士,果真是您,我終於見到您了。”李蘭娟院士回憶説。

除了這些,一直都在治病救人的李蘭娟院士最心疼的還是醫務人員的感染,她説,“他們本來是救人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被感染是非常不幸的。”

李蘭娟院士回憶,有一位外科醫生因救治一名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而患病,在核酸檢查確診後在住入重症病房治療,但病情來勢兇猛,起病第9天,持續高熱不退,胸悶氣促加重,呼吸急促明顯,呼吸頻率達到30次/分,血氧飽和度低於93%。

“當初這個病人已經很嚴重了,病情進展也很快,已經出現了呼吸急促等症狀,這是細胞因子風暴早期表現。”有研究者形容:細胞因子風暴是一種強烈的求助信號,目的是讓免疫系統霎時間火力全開。但這卻是一種類似于自殺式的攻擊,在損傷病毒的同時也給人體各個臟器留下一大堆連帶傷害。

李蘭娟院士介紹,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這意味著她全身臟器都處於缺氧的狀態。我就決定採用人工肝治療,如果不及時用的話,會發生呼吸衰竭,後邊就很難救回來。

人工肝系統是一種整合血漿置換、吸附、灌流、血液/血漿濾過等的血液凈化技術,可清除炎症介質、膽紅素、內毒素及中小分子有害物質,阻斷“細胞因子風暴”,同時補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質,調節水電解質、酸鹼平衡,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第一次治療下來,症狀很快就有所好轉,呼吸急促的情況很快就緩解,經過三次人工肝治療,完全阻斷了他的細胞因子風暴,血氧飽和度基本在100%,為了加快消除患者肺部炎症,減輕肺纖維化,團隊又給他進行了3次幹細胞治療,同時給予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治療,在住院治療14天后,患者檢測病毒核酸轉陰性,肺部病灶明顯吸收,住院治療24天后好轉出院。

他的細胞因子很快降下來,呼吸困難也得到改善,經過3次幹細胞治療,同時給予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治療,在住院治療14天后,患者檢測病毒核酸轉陰性,肺部病灶明顯吸收,住院治療24天后好轉出院。“他是一名醫務人員,挽救了他,對我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李蘭娟院士説。

危重病人病死率顯著下降

“我和團隊入駐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區時,帶來了曾在H7N9禽流感患者救治過程中累積總結的成功經驗——“四抗二平衡”方案,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等新技術,這些技術能顯著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李蘭娟説,“我們剛來武漢的時候,由於這些技術比較新,還遭到了一些質疑。”

她回憶,“當時有一位護士長,情況很嚴重,我們剛開始讓她做人工肝,她有顧慮,沒有同意。”

2天之後,這位護士長情況變得很嚴重,在我們的反覆勸導下,同意了人工肝的治療,由於耽誤了最佳時間,她後邊出現了一些嚴重的感染,瞳孔放大,但是經過李蘭娟院士和團隊的全力救治,這位護士現在已經痊癒。“我每次到病房去看她,她都非常感謝。”李蘭娟院士説。

作為我國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傳染病學)的學科帶頭人,李蘭娟一直在推動我國在新突發傳染病防治領域不斷攻關。

從2003年的SARS到2013年的H7N9再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李蘭娟創建了全球領先的新發突發傳染病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中國技術”,並始終站在抗疫的一線,每次採訪,李蘭娟談起這些“中國技術”都如數家珍。

李蘭娟院士帶去武漢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在搶救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搶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蘭娟介紹,所謂“四抗”是指一抗病毒治療、二抗休克治療、三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四抗繼發感染。“二平衡”中,第一個平衡是維持水電解質酸鹼的平衡,第二個是微生態的平衡。

除此之外,她還給武漢帶來了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等新技術,“帶領隊員深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開展工作後,我們與當地ICU各地醫療隊的同仁們一起,日以繼夜的不斷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效果,IUC病死率由原來高出80%降至15%以下。”李蘭娟院士介紹,從2月2日入駐到現在,她和團隊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對同樣入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來自全國各地12支醫療隊進行人工肝、幹細胞等醫療、專科護理技術的培訓,深受好評。

“每次下課,參與培訓的人都擁過來找我合影。”李蘭娟院士笑著説。

“救治病人,是這輩子都不會停止的一項工作”

“我其實已經退休了,但是我的醫學事業和救治病人是我這輩子不會停止的一項工作。”李蘭娟院士説。

從2月2日再次來到武漢,李蘭娟院士和團隊已經在一線連續奮戰了50多天。“現在武漢還有許多重症病人在醫院,國家希望我多能在武漢多留一點時間,增加救治的信心,也讓病人和醫生都能安心。”李蘭娟院士説,既然武漢還需要我,那我就繼續留在這裡。

“回浙江之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把這次新冠病毒救治的過程和經驗再整理一下,打算和鐘南山院士聯合寫一本書,以供大家參考。”談到回浙江之後最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李蘭娟院士難得的笑出了聲音,“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生活中,李蘭娟院士擁有被醫學界稱之為“勢均力敵的愛情”,她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器官移植和肝膽胰外科專家鄭樹森院士相知相伴45載,幾乎沒有吵過架。自從李蘭娟院士來到武漢,每天不管多累多晚,她和鄭樹森院士都要打一通電話。

“我們兩個人每天的交流就是,他説我做了肝移植了,把一個病人救回來了,我説,我這裡也把一個病人救回來了。治病救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能夠互相理解互相支援。”李蘭娟院士談起鄭樹森院士時説到,其實我知道他們也是不放心我,怕我感染,打個電話聽聽我的聲音還不錯,他們也就放心啦。

“我那天跟鐘南山院士説,你84歲了還這麼精神抖擻,為國為民,真的給我很大的信心,有您在,我就感覺我也不老了。”李蘭娟院士説到,“我覺得工作的人都是美麗的,作為醫務工作者,能為保障人民健康奉獻自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和快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