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修醫德 行仁術
新時代下航空總醫院人為健康中國譜寫新篇章(一)

發佈時間: 2019-09-24 10:24:45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醫務人員響應黨的號召,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在疾病預防治療、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涌現出一大批醫學大家和人民好醫生。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國網健康中國走進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感受新時代下航空總醫院人的擔當與使命。

王東:作為一個醫生,奉獻是第一準則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對於航空總醫院神經外三科主治醫師王東來説,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天,王東在扎魯特旗醫院為五十多名腦癱患兒進行義診,併為他們制定精準、個體化手術方案及指導康復治療。

王東算得上是航空總醫院對口支援主力軍中的得力成員,扎魯特旗和敖漢旗是王東支援的主要陣地。在義診的患者中,有一個因早産而導致腦癱的患者,十幾年來只能在輪椅上生活,家境較為貧寒,性格內向孤僻。王東向她及家屬詳細詢問病情進行診斷,並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對腦癱患者的定義是發育期腦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具體表現為整體發育功能落後。家長應注意孩子早期發育中抬頭、翻身、坐等動作是否與正常孩子相符合,儘早預防是關鍵。”王東介紹,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相對缺乏,人們能獲取的醫療資訊也很少,不管是早期預防還是發病階段,患者都很難得到及時有效資訊的治療。

七月上旬,王東再次赴扎魯特旗,為義診的部分患者進行手術。“有些患者經過短時間的康復訓練,擺脫了輪椅,能下地行走,看到他們給我發來的反饋資訊,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説起腦癱患者,王東感慨良多,“腦癱讓患者幾乎失去了他們與世界接觸的觸角,能夠幫助他們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恢復正常的生活,做再多我也原意。”

王東真心實意地對患者好,也換來了患者的感謝和敬重。今年五月份,一名十三歲的腦癱患者小景(化名),在父母的陪同下,找到王東。在這之前小景和家人輾轉了瀋陽、石家莊等多個地方求醫,最終無果。經過交談王東得知,小景也是從出生開始便不能行走,為了治好小景的病,幾乎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

王東很快給小景做了腦癱手術,手術後通過兩個月的康復治療,小景能夠站起來,在家人的攙扶下走路了。小景幾乎每個星期都給王東發來自己的康復視頻和身體狀況,看著小景從輪椅上站起來,到自己完全獨立地慢走,王東很是感動。“這個小姑娘和我還有一個約定,等她康復完全,她會自己走路來看我。”

精湛的醫術,仁愛的醫德,在王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2005年王東接觸腦癱開始到現在,大大小小的手術做了三千余例。獨立完成小兒腦癱手術約23例,急重症腦出血、腦外傷手術約20例,以第一助手完成煙霧病腦血管聯合搭橋手術275例及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34例。

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對此王東毫無怨言。“只是很多時候會感覺對不起家人,兒童節我在給別的小朋友進行義診,卻不能陪在自己的孩子身邊。”談起家庭,王東有很多愧疚感,“但作為一名醫生,奉獻就是第一準則,不僅要自我奉獻,整個小家庭都要奉獻。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兢兢業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劉芳:我不是在看病,而是在“看人”

今年一月中旬的某個午夜時分,劉芳接到值班護士打來的電話,一個急診患者胸口劇痛,還伴隨嘔吐症狀。接到電話後,劉芳來不及多想,頂著寒冷的夜風迅速趕往醫院。

這便是航空總醫院心內二科主任醫師劉芳的日常工作狀態,因為常年診治急診患者,她幾乎見過北京所有季節的淩晨午夜是什麼樣子。到了醫院,劉芳根據患者的症狀以及各種檢查結果,診斷出患者為急性廣泛前壁心梗。經過一系列搶救措施,患者終於脫離危險穩定下來,劉芳和同事們也長長地舒了口氣。等劉芳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已經是淩晨五點多。

“急性心梗非常危險,而且患者也非常痛苦,他們有一種瀕死感。”劉芳從醫二十五年,見過的病例無數,在長期的實戰中,熟練掌握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衰、心律失常等及心血管內科危重病的診治經驗。在劉芳看來,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只是必要條件中的一個,能與患者耐心地交流,為患者制訂更好的治療方案,也是作為一個好醫生的標準之一。

今年上半年,心內二科來了四十來歲的患者,時常覺得腹部不適,後來演化成胸悶憋氣。經過檢查,劉芳確定該患者為心梗。但由於發現得晚,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該患者心尖部長了一個巨大的血栓,心臟內還長了一個室壁瘤,這種情況有非常大的猝死風險。

經過和患者的交談,劉芳了解到患者從事和電腦編程相關的工作,常年熬夜,飲食不規律,吸煙喝酒,這些生活習慣都是發病的誘因。面對診斷結果,患者情緒低落,劉芳在將病情如實相告的基礎上,耐心地開導他和安慰他,讓患者能以更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我的一位師長曾給我講過,醫生有三寶,手術刀、處方和語言。前兩寶是醫術,嫺熟的技法,有效的處方,手到疾愈,藥到病除,體現大醫的‘精’。第三寶是醫德,關愛的語言,溫暖的安慰,春風化雨,如沐甘霖,體現大醫的‘誠’。”劉芳説,醫生時刻想到不是看病,

而是在“看人”,從病人的整體出發,在診治病症的同時,還要感知病人的情緒,了解他們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狀況,從整體的情況綜合考慮,制訂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長眠在紐約東北部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上,鐫刻著一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話: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劉芳也總時刻警醒自己,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著對病人的尊重和關懷,充分體現了什麼是醫者仁心,什麼是新時代下好醫生該有的責任與擔當。

邱志勇:患者的康復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2016年底,邱志勇從神經內科調任康復醫學科擔任科副主任。初到康複學科,他便明白還有很多事情要等著他去做。對於三年之前的康複學科來説,這個科室算得上是所有科室中的“後進科室”,成立年份不長,醫療團隊人員和資源匱乏。

在看清康複學科的整體狀況之後,邱志勇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組建康復醫學科病房。經過前期的籌備,邱志勇配合醫院規劃,康復病房在2018年正式運營,邱志勇也抓住機會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康復團隊,積極為患者服務。

今年五月份,康複學科接受了一個來自蘭州的患者。兩年之前,這位患者腦外出血導致偏癱,並引發了癡呆、癲癇等多種並發癥。經過評估,患者有四肢僵硬、認知障礙,吞咽困難等多個問題,身體情況不容樂觀。

“這是非常棘手的一個病例,因為患者身體長期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況,治療難度比一般的患者要大了許多。”評估之後,邱志勇迅速組建康復醫療小組,為患者制定康復治療計劃。由於患者本身情況過於複雜,邱志勇還請到中日有名的康復專家為患者進行會診。

經過初期的康復治療,患者的認知障礙有了很大的改善。這給了邱志勇和他的團隊很大的信心,“其實對於這個病例我有很多顧慮,但我最終打消了這些顧慮,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讓患者康復這件事情上。”

一次又一次的評估,一次又一次的會診,邱志勇和團隊不斷改進和完善康復治療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康復治療,患者能與家人正常的交流,並能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患者出院事感激地握著我的手,那一刻比任何時候都要寶貴,患者的康復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雖然工作崗位有所調動,但邱志勇至今堅持神經內科和康復醫學科兩個專業專家門診,並結合兩個相關專業,有效地開展神經康復工作。在腦血管病、神經變性病、頭痛頭暈疾病等領域,邱志勇頗有建樹,深受患者和同行好評。

“其實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積極的心態也非常重要,我們康複學科有專門的心裏諮詢醫師,我也時常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就在前不久,一位十九歲的海上工作者,在出海時遭遇事故,導致脊髓損傷,下肢不能獨立行走。正是大好的青春年華,遭遇如此大的變故,患者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情緒崩潰,幾近抑鬱。

剛開始做康復治療的時候,這位患者配合併不積極。“我能夠體會他那種萬念俱灰的心情,心病還須心藥醫。”邱志勇時不時地去患者病房“串門兒”,和他分享最近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並從中鼓勵和引導他,讓他能以積極的心態配合康復訓練。

時間一長,邱志勇和這位患者成了朋友,雖然年齡相去甚遠,卻無話不談。在一次又一次的康復訓練中,患者表現出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兩個月之後,患者能向正常人一樣下地行走,“前兩天我們科室有籃球比賽,他還去給我當拉拉隊呢!”邱志勇無不開心地説。

邱志勇兼顧臨床一線和團隊管理,也不忘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借助新開設的病房,實施CIMT等現代康復技術。近一年,康復醫學科的CMI(疾病難度指數)高達1.69,僅次於ICU及神經外科。康複學科也從原來的“後進科室”一躍而成為“明星科室”。“為患者服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始終是我和我的隊伍的宗旨,我們也將不斷提高技能,不斷創新,把更好的醫療服務帶給患者。”(田麗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