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識別這些蛛絲馬跡 助您防患“胃”然

發佈時間: 2019-09-11 10:23:1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上腹不適、隱痛、食後飽脹感、食欲不振、乏力……很多人會覺得是消化不良、胃炎或者消化性潰瘍,去藥店買健胃消食類藥物就能解決問題。但你不知道的是這樣只是掩蓋了症狀而已,真正的病灶還在悄然生長。

這些症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是身體給你敲響的警鐘。我們要學會辨別身體的這些小信號,早期發現疾病的苗頭,早期診治就有治愈的希望。

那麼,如何降低胃癌發生的可能性呢?

飲食方面。腌製品、熏製品中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類化合物,這些都是致癌物質,無疑會增加患癌風險。另外,攝入高濃度食鹽也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因為高濃度的食鹽對胃黏膜有損傷。生活中減少腌熏製品的食用,低鈉飲食,注意那些看不見的高鹽食品,如雞精、話梅、麵包、麵食、糕點等等,還要多吃水果蔬菜、豆製品、牛奶、大蒜等,增加葉酸、維生素A的攝入。

幽門螺旋桿菌。中國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這跟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很難做到分餐制。幽門螺旋桿菌在代謝過程中可産生尿素使胃黏膜局部環境酸性降低,導致胃黏膜發生炎症,造成損傷,引起胃上皮增生,從而增加了致癌物的致癌作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患胃癌的可能性是未感染的人的近十倍,國內大陸大樣本研究顯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使胃癌發生率總體降低39%,所以查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要積極治療。

監測癌前病變。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檢出率與胃癌病死率呈正相關,腸化生與胃癌的發病呈正相關,胃癌前病變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對胃癌前病變的監測十分重要。建議:不伴有腸化和異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每1~2年行內鏡和病理隨訪一次;活檢有中重度萎縮或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應1年左右隨訪一次;伴有輕度異型增生者,根據內鏡檢查和臨床情況縮短至每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重度異型增生患者需立即復查胃鏡和病理,必要時行手術治療或內鏡下局部治療。

高危患者的篩查。胃癌的高危患者:60歲以上人群;中重度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皺褶徵;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惡性貧血者。這些高危患者應當根據醫生建議定期作胃鏡檢查。

當然,除了以上的高危患者,平時看似健康的青年人也要多加注意,在高強度工作、不規律作息的生活方式下,身體其實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但當出現以下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做檢查。比如,腹部上方疼痛;食欲減退;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嘔吐。

總之,胃部出現不適不要只當作消化不良或胃炎處理,最好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防患于未然。

(江蘇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朱陵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