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血管疾病進展或可無創監測

發佈時間: 2019-09-09 12:54:44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日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張金盈教授團隊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團隊發現,應用一種無毒性、無放射性且靈敏度高的方式,可監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這為未來無創監測人類血管性疾病進展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論文日前在《自然·通訊》上線上發表。

該項研究發現,人和小鼠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呈酸性,在這些酸性區域內有較多巨噬細胞聚集以及細胞凋亡。鈉氫交換體1(NHE1)能夠將氫離子從細胞內轉移到細胞外,從而降低細胞外pH(氫離子濃度指數)值,酸性環境引起巨噬細胞凋亡。敲除鈉氫交換體1基因,能夠阻斷細胞外pH值降低和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同時,應用一種無毒性、無放射性、靈敏度高的pH探針,能夠在活體小鼠中監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pH探針到達呈酸性的病變區域後,能夠被激活並且釋放遠紅外信號,該信號可被熒光分子斷層掃描技術檢測到。研究發現,除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或者侵入性冠狀動脈造影外,未來可望通過非侵入性、無放射性並且靈敏度高的pH探針監測人類血管性疾病的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劉琮琳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張金盈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施國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依託河南省心臟損傷修復重點實驗室和河南省心臟疾病研究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展,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內跨學科博士團隊專項資金的資助。(特約記者周厚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