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北京急診分級將擴容 “急診不急”尷尬能否破解

發佈時間: 2019-08-13 10:54:1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白天上班沒空掛號,晚上去急診;分不清該挂哪個科室,先挂急診……大型公立醫院內,急診科往往是最擁擠的科室,這些患者中有不少人並非是真正的急症患者,出現“急診不急”的現象。

5月起,北京20家設有急診的市屬醫院啟動“急診分級”就診工作。新標準實施後,患者是否能接受?醫護人員工作有何變化?未來伴隨“急診分級”擴容至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原有問題是否能得到解決?近期,記者就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實地探訪。

北京啟動“急診分級”超百天看病不按“先來後到”

在掛號窗口旁測量血壓、脈搏,相關生命體徵數據傳入系統,隨後電腦自動分級掛號……日前,在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內,陪同愛人前來挂急診的胡先生不出兩分鐘就完成了所有掛號手續,並依照相應的急診等級進行就診。

當天,胡先生愛人出現了頭暈、血壓高等症狀,根據相應體徵,分級為3級,病情嚴重程度為急症。由於前面沒有1、2級患者就診,胡先生的愛人能夠直接進行檢查治療。

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20家設有急診的市屬醫院正式啟動了“急診分級”就診工作,改變以往“先來後到”的就診流程。

根據規定,“四個分級”是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級分級管理,遵循從重到輕、從病情迅速變化到相對穩定的原則,合理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優先處理較重病人。

“之所以要實施急診分級,就是將更寶貴的搶救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人,這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説都是有益的。”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國興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事實上,北京市很多醫療機構此前都制定了自己的急診分級標準。以北京友誼醫院為例,此前已根據一些國際通行標準,制定有院內的分級標準,但各個醫療機構間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和文件。

“在新規實施後,每名到醫院就診患者的掛號條上,都會明顯標注出分級,這也意味著病人對自己的候診順序心中有數,相較於此前,就診更加井然有序。”王國興説。

醫護人員工作量增加了嗎?

根據北京市公佈的急診預檢分診分級標準,不同急診分級級別都設定了客觀的評估指標,包括心率、血壓、體溫、血糖等。那麼,這樣的規定是否會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護士秦嵐告訴記者,患者入院後,全部測量生命體徵,根據客觀數據和患者的實際病情,分診護士給予患者相應的就診級別,分診階段的時長並沒有明顯增加。

“反而是因為進行了更精準的分級,提高了後續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秦嵐表示。

“這些指標其實能夠更加直觀、準確地反映出患者入院時的狀態,有利於我們進行判斷,同時我們也會詢問既往病史,幫助判斷病情。”王國興説。

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7月下旬公佈的數據顯示,急診分級實施以來,20家醫院已接診急診患者46.13萬人次。

分級會否加劇急診科醫患矛盾?

對於新政實施,不少網友也擔心這將加劇急診科的醫患矛盾。病人和家屬能否理解?過長等候時間會否延誤病情?一系列問題引發熱議。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一線醫護人員普遍感受是,明確分級後,醫患矛盾發生的風險有一定程度降低。

“過去我們對病人也進行分級,但只是醫護人員自己心中有數,患者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等候很久,明確分級標準後,患者看到了清晰的解釋,反而減少了質疑。”北京老年醫院急診急救部主任夏東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事實上,除了按照4個既定級別進行分級,各個醫院也會對一些特殊群體開通專用綠色通道。

對於被分為3、4級,候診時間較長的病患,急診科也會派護士實時監測病情變化,如果出現異常,會及時調整級別。

例如,作為實施“急診分級”20家醫院中的一員,北京老年醫院急診急救部此前就已經設置了包括卒中急救綠色通道、胸痛綠色通道等在內的急救綠色通道。上述病患進入急診後可以第一時間接受診治。

“我們對分級還是很理解,病情並不是那麼嚴重,如果有危重病人肯定是願意等候的,應該相信醫生的判斷。”患者家屬胡先生接受採訪時表態。

這樣的做法也受到了絕大多數患者的支援。此前,北京市屬醫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4.52%的患者贊同急診就診按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級。

“急診不急”尷尬能否破解?

近年來,隨著國內急診醫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三級醫院急診量逐年增長。

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市屬20家開設急診的醫院中,2012-2013年急診量為年均200萬人次,2014-2015年為年均210萬人次,2016-2018年達到了年均235萬人次。

造成就醫人數攀升、環境擁擠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診患者佔用了有限的急診資源。有調查顯示,在急診就診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約佔30%到50%,甚至有個別的醫療機構高達80%。

“急診不急”的現象一直存在。在採訪中,急診科醫護人普遍表示,工作中會遇到有患者因為上班不想請假,在病情並不危急的情況下挂急診號,也有患者因為在門診無法挂到號,而選擇“曲線救國”前往急診。

“這些都會造成工作量的提升。我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還是得為病人盡可能提供醫療服務。但病人在急診能做的各項檢查是有限的,很多全面檢查依然要去門診,有時患者反而增加了跑醫院的次數。”一位一線醫護人員道出了急診科面臨的無奈處境。

而在急診科一線醫生看來,實施分級後,如果非急症患者等候時間過長,也會自動分流到周邊一些醫院,使得醫療資源能夠更好利用。

“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嚴格執行了急診分級制度,這也是提高搶救資源利用率,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夏東認為。

與此同時,“急診分級”就診工作仍在不斷推進中。近期,北京市衛健委研究制訂了《北京市加強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工作方案》,下一步將在北京設有急診科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全面實施。

《方案》中還提出,要完善三級醫院急診患者收入院協調機制,保證急危重症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救治。同時發揮醫聯體內一、二、三級合作醫院作用,適當分流核心醫院急診患者。(記者張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