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追求醫術高峰 愛心服務患者
——記河北省人民醫院內鏡診療中心副主任張月寒

發佈時間: 2019-03-11 10:41:16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身穿綠色的工作服的醫務人員,白色的墻面和燈光,整齊排列滴滴作響的儀器,是大多數人對內鏡診療中心的第一印象,作為消化系統內鏡檢查和治療重要場所,大家所熟知的胃鏡、十二指腸鏡、結腸鏡等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隨著醫學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一項新的治療手段應運而生——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簡稱ESD),用於治療消化道早癌,這種技術根據不同部位、大小、浸潤深度的病變,選擇使用的特殊電切刀,在內鏡逐漸分離粘膜層與固有肌層之間的組織,最後將病變粘膜與粘膜下層完整剝離。

在河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診療中心,就有一位ESD技術的“高手”——內鏡診療中心副主任張月寒。

國際消化內鏡著名外籍專家傅光義教授來河北省人民醫院指導工作時,對張月寒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河北消化內鏡微創治療第一人。”

2010年,內科出身的張月寒第一次接觸內鏡微創手術。因為ESD剝離病變的同時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發生,聊起剛剛起步的那段時間緊張和壓力,他表示“當時ESD被稱作內鏡下的外科手術,認為是最難的內鏡技術,不僅操作難度高,風險也是最大的,隨時面對出血和穿孔的風險,內鏡必須非常穩定,偏差要控制在零點幾個毫米,而且心裏承擔非常大的壓力。那時候經常做夢都是做ESD”。

“穩重”、“心靜”是消化內科主任劉改芳對張月寒的評價。接觸的過程中,這個身材高大,眉清目秀的年輕醫生每每聊及工作和患者談及病情都總是滔滔不絕,但是卻很少聊及自己。也許正是這樣的專注于“埋頭做事”特質使得張月寒成長得很快。2012年,在內鏡診療中心張建生主任的帶領下,他們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內鏡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治療POEM術(經口內鏡肌切開術),當時即便在全國範圍內,此項技術的開展和應用也是領先的。

河北省首次消化道胃腸間質瘤公開演示是張月寒在2013年河北省消化內鏡年會上,演示將2公分胃底間質瘤的全層切除,閉合裂空,其精準的操作和良好的發揮得到在場同行的一致好評。在前輩的引領,科室的協作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下,張月寒頻頻在國內、省內大型學術會議上嶄露頭角,多次在行業大會上做操作演示。現如今,張月寒在省內率先先開展ESD、ESE、POEM等高端內鏡治療技術,擅長單人腸鏡、ERCP、EUS、ESD及OTSC治療,尤其擅長複雜病例POEM、ESD及ERCP。特別是一例早期食管癌伴食管靜脈曲張ESD的熟練操作,更是獲得了省內外專業人士的高度認可。

曾經有位患者查出直徑6cm的胃底間質瘤,對於直徑如此大的胃底間質瘤,裂口閉合難度極高,但考慮到患者家庭具體情況,為了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張月寒沒有選擇操作方便但造價高昂的進口OTSC吻合夾,而採用了價格相對低廉但操作複雜度和難度都更大的尼龍繩圈荷包縫合。談起這一往事,張建生主任稱道,“如果將內鏡診療工作的精細度和複雜度比作繡花,如果我們是在走獨木橋,他則是鋼絲繩上的舞者。張月寒不僅膽大心細而且技藝高超。同時,他也是一個從內心真正體諒患者,關懷患者的醫生。”

就是這樣看似平凡卻不簡單的年輕醫生,在行醫的道路上,用醫者的高超技術支撐起對患者的保護,用醫者的滿懷仁心堅守住對患者的愛護。

據劉改芳主任介紹,ESD技術有著良好的臨床運用前景,這項技術對於消化道早癌、巨大平坦息肉、粘膜下腫瘤等消化道病變有著很好的診療效果,它能夠讓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夠在內鏡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具有創傷小、切除率高、復發率小等特點。截止2018年底,河北省人民醫院共完成ESD600余例。消化道早癌診治是消化內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內鏡醫師培訓基地和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成員單位,河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省內早癌的診斷和治療都處於領先水準,形成了對胃腸早期腫瘤診斷與治療的技術優勢與特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