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宜昌: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全域創建

發佈時間: 2018-12-13 10:08:40   |  來源: 中國醫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今年,宜昌市以鞏固深化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成果為目標,形成全城同創、人人參與、人人共用的工作格局。2014年以來,宜昌市連續4年在湖北省食品安全年度工作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

突出責任治理

宜昌市把創建工作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擺在“六大民生工程”之首。

實行黨政同責。2017年,初步形成了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創”、部門共創工作格局。建立領導幹部創建工作聯繫點制度,將創建工作納入了全市綜合目標考核。

投入保障有力。2015年,新增鄉鎮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人員編制287個,投入創建經費2.6億元,農産品品質安全創建經費1.3億元,並按照4份/千人的標准將食品抽檢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督促部門盡責。2016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出臺《宜昌市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制度》;構建“一鄉一品、一村一業”食品安全産業集群。市文明辦將創建工作納入全市文明單位考核;教育部門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校本課程和中考命題範圍;食安辦、海關、公安等部門聯合開展進口食品整治;食安辦和公安部門搭建行刑銜接合作平臺。

嚴格考核問責。2015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出臺食品安全考核辦法,對查出的問題定人定責、掛牌督辦、限期銷號;宜昌市委、市政府出臺創建工作問責辦法,對在創建工作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嚴肅追責問責。

堅持科學治理

宜昌市積極改革創新,用科學手段治理食品安全問題。

構建檢驗檢測體系。2014年,新建食品檢驗檢測實驗室,組建三峽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同時,各市(縣)成立綜合性檢驗機構,食用農産品加工企業和批發市場建立自檢室。

實行全域網格化管理。早在2009年,宜昌市就探索將食品安全納入網格化管理。目前,全市共劃分食品安全監管網格324個,對接11100個社區、村網格及網格員。創建以來,通過網格員共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線索13萬條。

打造智慧監管平臺。2016年,建立起食品數據“一個中心”,電子監管、行政執法、應急管理、決策支援、內部管理、公共服務“六個平臺”的“智慧食安”資訊系統。

提高風險管控能力。2014年起,宜昌市政府每年安排40萬元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項經費,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及相關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和風險交流預警。2015年,宜昌市政府將全市136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1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鄉鎮衛生院全部納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哨點。

實施精準治理

宜昌市聚焦重點難點問題,以整治促創建。

加強源頭管控。截至目前,宜昌市共制修訂農産品地方標準和生産操作規程259項,在1600多個農産品生産基地推行,建成標準化示範基地174個;探索實施“運輸登記承諾卡”制度;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運作機制等。

嚴把進出入關。宜昌市農業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共同制定農産品産地準出與市場準入制度規範。2010年,稻花香集團投資18.3億元,建設以農産品交易為主的三峽物流園,日交易量達5000噸以上,佔宜昌農産品消費量的80%以上。

集中整治“三小”。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建成46個夜市集中消費區,城區共劃定了20個夜市臨時經營區,“三小”建檔率達到98%以上,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達到97%以上,證照辦理率達到98%以上,經營行為規範落實率達到95%以上。

聚焦監管難點。2017年以來,宜昌市共建設1000家放心早餐店;全市741所學校、幼兒園食堂“智慧食安E平臺”與宜昌市雲計算中心互聯互通,社會公眾可查詢學校幼兒園食堂、商店超市食品採購、儲存、加工、銷售全過程。

推進社會治理

宜昌市激發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

抓好宣傳教育。宜昌市利用微網志微信平臺、科普宣傳基地和食品安全知識“五進”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創建、參與監督。

實施社會監督。開展食品安全“百千萬”活動,招募165名食品安全監督員,組織1100名宣傳志願者進村入戶宣講食品安全,邀請10000余名市民代表深入食品企業感受食品安全。

引進社會資本。開展創建活動以來,吸納社會資金63億元,建立了26個生産基地,兼併827家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3000多個食品小攤販。(張志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