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獻血法》實施20週年·上篇
“紅色曲線”見證愛的軌跡

發佈時間: 2018-12-05 10:17:1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1998年10月1日,《獻血法》正式實施,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血液管理工作邁入法制化軌道。20年後的今天,我國無償獻血制度全面建立,血液管理制度體系和血站採供血服務體系日益完善。20年的堅持與推動,讓大家透過獻血這個小切口,看到了社會文明前進的一大步。

今年10月1日是《獻血法》實施20週年的日子。兩個多月來,各地紀念活動仍然熱度不減:文藝演出、主題圖片展、無償獻血進校園等。《獻血法》實施20年來,我國血液供應能力、血液安全水準和臨床用血水準顯著提高,分享生命的“紅色曲線”見證了愛的軌跡。

無償獻血量20年連續增長

“100單位(1單位等於200毫升)”,這是北京市設在北京站採血點的日均採血量。據了解,北京市2017年採血64.6萬單位,2018年1月~10月49.5萬單位。截至目前,北京有街頭采血點64個(1998年僅3個)。“2000年剛到西單採血點上班的時候,並不是天天去,也不是全天都在那兒,一般都是半天。2001年後,逐漸變成全天都在了。”北京市血液中心獻血服務一科科長陳霄説。

北京,僅僅是我國無償獻血採集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我國無償獻血人次從1998年的32.8萬上升到2017年的1459萬,獻血量從1998年的400萬單位(800噸)提高到2017年的2478萬單位(4956噸)。在採血機構方面,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設置血液中心32個,中心血站321個,中心血庫99個,固定採血點1380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介紹,保障血液安全供應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為全球血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與供應報告》,有3項指標顯示中國血液安全供應水準居全球前列,其中一項就是無償獻血比例持續攀升。《報告》指出,我國無償獻血人次數和採血量位居全球首位。自願無償獻血比例達到96.3%,超過高收入國家95%的平均水準,實現了全球罕見的近20年連續增長。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無償獻血者的年齡分佈主要以18歲~45歲為主。2016年,這一人群所佔比例接近80%。

一袋表面貼著條碼的400毫升全血,結束了它在電子採血秤上5分多鐘的搖擺,被工作人員取走。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採血處看到的一幕。血袋上的條碼特別顯眼。據了解,當前各血站均採用條碼技術核對血液標識,獻血者每次獻的血液都具有唯一的條碼,且50年內不會重復,通過這個條碼,可以追溯到獻血者、用血醫院以及血液採集、檢測、保存、發放等全過程記錄,即實現科學管理,也充分體現了對獻血者的關懷和隱私權的尊重。(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近年來,與獻血者數量猛增相對應的是獻血服務水準的逐年提高。事實上,除了對獻血者隱私的保護,各地還不斷探索簡化用血報銷流程,開展獻血者用血異地報銷,推進建立獻血者和直系親屬出院時直接報銷用血費用制度。

用高品質攻破世界性難題

病毒從感染機體到被檢測出來的間隔時間稱為窗口期。一直以來,窗口期病毒感染是威脅血液安全的世界性難題。據了解,採用酶聯免疫技術檢測血液,艾滋病病毒等經血傳播疾病檢測的窗口期較長,經輸血傳播疾病風險相對較大。對此,2010年原衛生部開始在我國血站實施血液核酸檢測試點工作。5年後,我國就實現了血站血液篩查核酸檢測全覆蓋。

通過實施核酸檢測將乙型肝炎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從56天縮短到33天,丙型肝炎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從70天縮短到12天,艾滋病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從22天縮短到11天。據了解,全球僅有24%的國家開展了血液核酸檢測。今年4月,西藏自治區血液中心獨立開展血液核酸檢測,至此,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均具備核酸檢測能力,我國血液安全保障能力邁入新臺階。

隨著血液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檢測項目的增加,我國血站實驗室室間品質評價體系也經歷了由單一項目到全面覆蓋的過程。據了解,核酸檢測試點開始即開展了室間品質評價工作,至2015年,所有開展血液核酸檢測的實驗室均開展了室間品質評價工作,從而使血液品質保證體系更加完善。

用制度保障血液高品質同樣取得了實效。眾所週知,無償獻血是保障血液品質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項重要標誌。1998年10月1日,《獻血法》實施,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這不僅是對獻血者的保護,也為血液品質安全擰緊了安全閥。此後,相繼修訂發佈的《血站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標準,推動我國血站管理進入品質體系管理的新階段。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各省(區、市)均頒布實施了地方獻血法規或實施辦法,大多數省份成立了無償獻血領導小組,其中有16個省份無償獻血領導小組由副省級領導任組長。

臨床合理用血居世界前列

心血管手術是“用血大戶”,異體輸血率居所有手術種類之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每年心臟手術量超過萬例,血液資源壓力巨大。紀宏文是這家醫院輸血科的主任,他不僅見證了最早時臨床用血的“火急火燎”,也見證了當下“無輸血心臟外科中心”等合理用血的從容。

紀宏文指出,目前我國臨床用血的需求量仍在增長,開源的同時,節流十分必要。各醫療機構也在積極探索,無輸血中心正是嘗試之一。具體來講,無輸血指的是不輸或少輸異體血,要讓手術可以不輸血或少輸血。他説,早在兩年前,阜外醫院在心外科手術量增長了92%的前提下,紅細胞用量卻下降39%,血漿用量減少53.2%。手術患者輸血率顯著降低,其中,紅細胞輸注率降低了60.1%,血漿輸注率降低了69.7%。同時,術後住院時間顯著減少,手術死亡率和並發癥顯著降低。“理念和實踐結合後,效果就看出來了。”紀宏文説。

據了解,近5年,我國出院患者每人平均用血量、手術臺均用血量“雙下降”,分別降低20%和30%,自體血回輸比例增長30%,不但節約了大量血液資源,而且減少了輸血不良事件。《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與供應報告》指出,我國臨床成分輸血率達到99.6%,超過高收入國家97%的平均水準,血液報廢率為5.95%,低於中高收入國家6.7%的平均水準。

周長強表示,下一步,將開展以單病種為基礎的臨床合理用血評價工作,繼續加大臨床用血管理力度,進一步推動自體血回輸技術的臨床應用,實現臨床用血精準化和品質效益最大化。同時,指導醫療機構開展患者血液管理,針對高危孕産婦、血液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建立個體化治療方案,確保患者安全。

周長強還表示,針對血液安全工作中面臨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將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措施,構建並完善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記者姚常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