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最美基層好醫生】張景強:半生辛苦只為救死扶傷

發佈時間: 2018-11-12 10:19:25   |  來源: 中國醫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65歲的張景強仍在崗位上堅持工作。

金秋十月的一天下午,廊坊市大城縣南趙扶鎮堤北村衛生室內患者絡繹不絕,一位上了些歲數的大夫正在問診,只見他熟練地詢問病情、快速地給出判斷。這間診室規模不大,內部陳設簡單明瞭:一間輸液室和藥房分列兩旁,診區有一張書桌、幾把老式木椅和凳子、一張診床。可就是這個不起眼的診室,卻走出了這位大城縣名醫,他就是被譽為大城縣“十大鄉醫”的張景強。他的經歷跨躍了中國鄉村醫療衛生事業40餘年歷程。

張景強今年65歲,1973年正式從醫。“那會兒提倡赤腳醫生,我就是那個赤腳醫生。”回憶過往,張景強很感慨。當年,廣大農村缺醫少藥,而國內經過正規培訓的醫生很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就有了一批“半醫半農”的赤腳醫生,張景強就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看病太困難!”張景強回憶道,20世紀70年代後,防疫接種才開始在鄉村普及。1973年,張景強從醫第一年,村裏鬧傷寒病,一百多個小夥子相繼被傳染,高燒不退根本無法勞作。張景強將當時公社的所有疫苗收集起來,連續三天給大家接種,成功地阻止了疫情的擴散。那時候,村民根本不懂防疫,有的甚至排斥接種疫苗,於是張景強在治療過程中還承擔起了向村民傳播衛生健康知識的責任。缺醫少藥的年代,盤尼西林等藥物十分緊缺。當時,張景強每月只能領到九盒左右的盤尼西林,根本不夠用。為了治病,他想方設法多搞到了一些盤尼西林,治愈了很多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我們這一批人沒有趕上高考,也沒趕上保送上大學。”張景強稍有些遺憾,“不過,我們這批散落在中國農村各個角落的赤腳醫生,帶動了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廣大鄉村百姓的衛生健康意識。”

隨著醫藥工業的發展,中國逐漸擺脫了缺醫少藥的局面,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也大幅改善。上世紀80年代後,診所可以由個人經營,張景強也在那時開始自己經營診所。張景強擅長兒科,他運用經絡原理,進行穴位注射,治好了很多兒童患者。

作為農民健康的守護者,鄉村醫生除了要有一定的醫療知識,更要有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開始自主經營診所的張景強不忘治病救人的崇高追求,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吃藥能好的不打針,打針能好的不輸液,輸液能好的不住院。“要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絕不能小病大治。給出的治療方案自己心裏要有底。如果的確看不了,趕緊建議患者轉院,絕不能耽誤病情”!處處為群眾著想,讓張景強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由衷擁護和讚譽,十里八鄉的村民紛紛慕名而來,他也越來越忙碌。

多年來,張景強一直堅持早晨六點多開門,晚上十一點關門,一年365天無休。2008年前,現在的輸液室還是張景強的臥室,在這裡休息的他,一晚上被患者叫起四五次都是正常現象。“要是哪天晚上沒人叫門,能好好睡上一覺,我就覺得可美了。”張景強笑著説。

45年來,張景強對患者盡心盡力,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他曾在醫院陪伴肺水腫的孕婦直到患者脫離危險;他還曾整夜在醫院守護受傷的患者,而後回到診所繼續工作長達23個小時;他為沒錢的患者做擔保;當家人去世時,他穿著孝服還在給人看病……像這樣的事情,數都數不清。

隨著張景強年事漸高,他的體力精力不如從前,但救死扶傷的責任心卻歷久彌堅。“我喜歡這個職業,它能幫人解除痛苦。”張景強説,醫生能把心交給群眾,群眾也會回饋他們的真心!(李晴)

延伸閱讀